明清晋商曾创造了“纵横欧亚一万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晋商发展到清代,先后建立了三座丰碑:“船帮”、“驼帮”和“票帮”。其中的“船帮”是从事对日本贸易的商帮,因用船作为交通工具故名。当年与日本贸易主要是用中国的瓷器、丝绸、文房四宝等与日本交换铜。这种贸易据《东倭考》记载,“大抵内地价一,至倭可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晋商“船帮”以山西省介休县范氏家族为主要代表。 介休范氏 范氏以范毓宾时代最盛。范毓宾祖父范永斗,明末时贸易张家口,进出辽东,通过暗中与后金政权进行贸易发家,清朝建立后被册封为八大“皇商”之一。 铜钱危机 清朝前期,中国铜的产地主要在云南,称“滇铜”。随着经济发展,大清国的货币供应严重滞后,需要大量铜钱。而国内铜矿产量,一时难以满足需求。货币的紧缺,导致物价的上扬,铜钱升值高达30%以上,已经成为影响维稳大局的不安定因素。大力进口铜,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此清政府遂行“滇洋并举”之策,从东邻之日本著名的铜产地长崎进口一定数量的铜斤,时称“洋铜”,以为补充。到康熙时,国内铜斤严重短缺,因此朝廷允准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当时称办理这种业务的人为“洋铜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