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清廷名臣张荫桓:罕为人知的戊戌变法幕后功臣(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流放乌鲁木齐

关于张荫桓流放新疆的情况,他的《荷戈集》透露一二。押张荫桓上路的人一个叫王庆保,一个叫曹景郕,是两个低微的候补知县。1898年中秋,两人接到任务押解前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出直隶境内。张荫桓口无遮拦,路上聊起“最高当局”的种种。两人将他所说记录下来,成了《驿舍探幽录》,其中讲到“六君子”被杀的情况,德国亨利亲王、日本总理伊藤博文召见他的往事。他自负地认为,鉴于他是全中国惟一懂洋务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东山再起。不少地方官员也相信这一点,不把他当流放的钦犯看待。张荫桓在西安停留时,曾在酒后说慈禧:“这老太太和我开玩笑,还教我出关外走一回。”

两年后洋人攻入北京,他被杀,和这些放浪行迹多半也有关系。

到哈密后,张荫桓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款待,写了一首诗《哈密谒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彻青霄,万里花门挞伐遥。冰雪极天曾驻节,山河如旧此回镳。”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给予高度赞扬。

1899年4月1日,年过六旬的张荫桓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时任巡抚饶应祺是张荫桓的门生,对流放到此的老师照顾有加,让他租住直奉义园院内(原红山宾馆,现西大桥红山新世纪大厦一带),隔乌鲁木齐河与鉴湖相望。在迪化,张荫桓几乎无事可做,除了吟诗作画,就是等待“北京的老太太”下旨重新起用。他偶尔出城到鉴湖边吟诗抒怀,回首一年来的风云巨变,不免想起被囚瀛台的光绪帝,维新事业的夭折令他深深感触,于是他捐资修建了鉴湖亭。

今天从西大桥畔人民公园大门一进去,就能望见湖心小岛上两层木结构阁楼鉴湖亭,朱梁画栋,飞檐高翘,三面环水,一座曲折的长桥与湖岸相连。这一景致经过张荫桓精心设计:光绪帝被软禁的瀛台也是三面环水的小小阁楼,只有一个木板桥相连。光绪住进瀛台后,慈禧甚至让李莲英把木桥拆掉,让光绪帝彻底与世隔绝十年之久。张荫桓对光绪帝有着君臣相知的默契,对于维新事业的不幸,对于光绪的同情,张荫桓通过这座鉴湖亭表达了隐藏的情感。

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写过一些诗歌描绘清末乌鲁木齐的自然风貌和人情风俗。很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0年7月31日,64岁张荫桓在为他的侄子画完绝笔之作后引颈就戮。尸棺在红山脚下停放了半年,次年春天才由其子垲征将灵柩运回佛山安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