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生活了30年,冉平对于蒙古族的文化有自己的看法。成吉思汗的领土扩张,一度引起争议,冉平却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现代人的脑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是,侵略就一定是为了争夺能源、财产、人民。可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恰巧并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为了敛财和统治,原动力是从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虑和不安。在冉平的想象中,“成吉思汗看到城墙会觉得滑稽:这怎么能保护我的财产和子民?我要把城墙推倒,让这个地方长满青草,使得马儿能够自由驰骋。” ![]() 网络配图 他认为,成吉思汗的目的就是如此单纯。如果住在房子中,反而会让他觉得像进入坟墓一般喘不过气,所以他在城外支起帐篷,看着城池中大火漫天,城市被夷为平地,他很愉快。这是一种文化心理的驱使。冉平认为,58岁的成吉思汗能带着12万人征服世界,除了由于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写信表示看不起成吉思汗而引起他的愤怒外,更多的是为了抗拒衰老和对死亡的恐惧。他对坐下来无所事事感到焦虑,所以才要行走,要征战,要有事可做。 当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牧民走进城市的时候,民族文化也在渐渐消逝。许多人站出来呐喊,要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冉平却唱起“反调”。“民族文化的退化是一个国家文明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不知道原始文明是怎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除了一些文物和典籍之外,剩下的都是我们的想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