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揭秘:古人在建墓时是怎么防止有人盗墓的?(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在泰州、南通等地还流行一种“浇浆墓”。这种墓最早出现于元代,墓葬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胶浆”,经层层夯打筑成。墓里面有时还会放中药来保护尸体。
    浇浆墓形制特殊,与一般古墓葬相比,不易打开。有些保存好的浇浆墓,不仅随葬品全部安全存放在棺材里,墓主人尸骨也完好保存,不容易腐烂。
    在泰州出土的浇浆墓中,常常可以看到完整的明代服饰,尸体甚至还保持弹性,也都是因为浇浆墓不容易被盗,密闭性极好的缘故。
    盗墓小说写的“机关”,靠谱吗?
    在一些盗墓小说,甚至古籍文献中,都记载了古墓中有种种防止盗墓的机关,如“伏弩”、“涉毒”、“伏火”、“迷道”,这些靠谱吗,真实存在吗?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内部有“机弩矢”,也就是“伏弩”,自动发射的弓箭,盗墓者一接近就会中箭。
    其实,这种所谓的“机关”在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因为箭是金属,时间长了就锈蚀,无法使用。
    《史记》还有另一个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一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秦始皇“天人合一”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利用水银挥发剧毒的特性进行防盗。
    这个设计目前还无法得到证实,但秦始皇陵墓的封土的确可能有大量水银的存在。这种设计不仅秦始皇陵有,其他帝王陵墓内部也可能有“水银池”在。
    在一些盗墓小说中还提到,很多盗墓贼一打开古墓,便发生大火,被烧死、烧伤。
    这种所谓的“墓火”、“伏火”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的防盗设计。众所周知,墓里面埋藏有各种各样的有机物,经长时间埋藏会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沼气。盗墓者提灯而入,沼气一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或者火灾。
    不过,墓内的沼气,的确具备了一定防盗功能。因此,考古专家在考古时,到了打开墓门的关键时刻,要让可燃气体泄尽,而且坚决杜绝现场有明火。
    古墓内还有一种“火”,就是长明灯发出的光,这是南京祖堂山明代太监洪保墓中发现的大缸,本来是用做点长明灯的。
    石头君想说的是:现在很多盗墓小说非常流行,其中有一些情节有现实的影子,但也有一些所谓的防盗墓机关、陷阱是作者杜撰出来的,真正的考古实践中其实是不可能遇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