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陲,地广人稀,山多沟深交通极其不便,鞭杆、棍棒此类器械至今仍保持兴盛不哀,流传地域广泛,特别在秦安、甘谷、天水、陇南一带,几乎习武者人人皆会,就是一般乡民们都能挥二鞭,可以说非常普及。其原因有三:其一,这些区域城乡交通多为山岭沟洼之途,山道盘蜒、行路不便,歹人虎狼时常出没,凡出远门之人须随身携带这轻便,防身,能当拐杖,还能将所带之物挎在鞭杆小头,担之肩后,大头留有尺余以防不侧的多功能的鞭杆。 其二、很多村民便于将本地区的农作物土特产、用筐担挑出去到城镇集市去售卖,在沟洼不平的道路上长途跋涉,担夫带鞭杆以防身为主,既能一手柱杖,一肩挑担,减轻脚力,还能将鞭杆大头握在手中,小头撬在扁担下,减轻其肩部受压重量。其三,近来,挑担者们在鞭杆小头处,套按上一种形似双股叉的U型铁器件,这样一举三得,防身、柱杖、支棍(中途疲劳卸肩休息时,用这种U型叉卡在扁担中间撑起)。鞭杆上装置铁叉,更有效的制服所侵的对象,这在鞭杆史可谓是一大发明。现在在城市肩挑售卖者,偶而还能见到这种装置U型铁叉的支棍。 ![]() 由于上述原因,鞭杆运动的长盛不衰也是必然现象。因此,在数代前辈们的实践、探索、钻研、不断总结使得鞭杆在内容上得以丰富。格斗技术上得以提高,并流传下来了很多鞭杆套路。 鞭杆的握法,即持鞭法别致,与人较鞭格斗时,两手横握鞭杆与肩略宽的中端,两端余出的棍头大致相等,双臂略弯下垂,鞭杆横置丁小腹部,双手背朝上握鞭为阴把。一手拳心朝上握鞭,另一手不动为之阴阳把,不同的持鞭法,含有不同变化的各种招式。另有一种单手持鞭法,右手或者左手握鞭杆大头7寸处,小头触地置于身左或身右侧,拳眼朝上者为正握鞭,拳眼朝下者为反握鞭。 还有一种持鞭法可谓罕见,就是所谓人护(包)鞭的方法,以右手或左手,在鞭杆大头7寸处拳眼朝前方为正握把,拳眼朝后为反握把,但不同的是鞭小头触地,大头握把或左或右持鞭的臂向后伸直,托鞭于身后,使对方看不见鞭杆,脚下用盖步、插步、横裆步和骐鳞步上身随步法的左右移动虚晃,持鞭的手在身体的虚实掩护下,左把在身后串右把或右把串左把,迷惑对手,造成假象,一得机会,突然出击,使对方不知鞭从何出,防不胜防,这是一种少有的持鞭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