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揭秘:辛亥革命的功臣为何反而支持袁世凯称帝(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而在革命党一边,对于胡瑛的确许久不表谅解。前引孙毓筠在1919年作悔过书时,国民党内追随孙中山的戴季陶和朱执信,特别是朱氏,对于孙毓筠和胡瑛的“变节”,胡氏更未就参与洪宪帝制表示悔过,而在公开的文字中深表痛心和不满。当然对李燮和则完全取蔑视态度,直称其本为“竖子成名”,连痛心的资格都谈不上(戴季陶、朱执信对孙毓筠《我对于一切人类的供状》的评语)。
    革命功臣的堕落
    清末自洋务运动起,士人群体出现新旧分化。到甲午战败之后,激变至戊戌变法,竟以新旧相杀终局,开启的是士人群体的分裂。原来相对稳定的士人群体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不安定的一类,从而导致此后中国社会长期且剧烈的动荡。尤其是晚清最后的十年和民国最初的十年,思想和政局更迭变幻的速率最为急遽。而士人群体分裂的大势下,合作缔造共和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本身也是分之又分,至于个人更有其各自的思想和人脉渊源。
    大体“筹安六君子”中,杨度和严复本站在立宪一边,而尤以杨度最为一以贯之。杨氏自晚清便已入袁世凯幕,入宪政编查馆等也皆得袁氏之力。至民初政局乱象频出之后,呼唤强人的声音时起,故杨氏再倡立宪代共和,于洪宪帝制中更不甘居于幕后。
    如严复者,在辛亥鼎革之际,曾也作为袁世凯任命的北方代表,参与南北交涉之中。当日严氏以师弟情分赴武昌见黎元洪,武昌党人的主张中便有赞成袁世凯为大总统,且相信可在共和制度之下,“以民主宪纲箝制之”(《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502、503页)。故虽后来严复及其门人反复申诉筹安会一事乃是袁氏强力所加,但严氏实也曾承认“自参众两院捣乱太过,于是救时之士,亦谓中国欲治,非强有力之中央政府不可”。赞成袁氏称帝未必是真意,但对共和乱象的深恶痛绝,则非惟严氏,众多晚清引领风气的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复如是。康有为更是连其原本首倡的立宪之议也痛加追悔,自认“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谬也”(康有为:《国会叹》,《民国经世文编·政治二》)。
    
    而刘师培与本文三位人物,均为早年革命阵营中鼓吹践行之辈,因此显得转变最大。但刘师培在清末因革命被逮后,则已明显委顿,帝制期间也多迎合之举。至于孙毓筠、李燮和与胡瑛三人,则因参与筹安会被讽刺为“两截人”(天忏生、冬山合编:《八十三日皇帝之趣谈(上卷)》,文艺编译社1916年版,20页),所指责的即是几人在共和与帝制之间的前后自我否定。三人作为曾经的革命功臣,在革命后的短短几年间极速地“堕落”,这种现象在绝大多数时人和后世的记载中,是万难被宽宥的。但其前后反覆的缘由,一面是三位人物在民初革命成功之后的不得志和落寞,是原革命党内部分而又分之下的矛盾体现。一面实则是清末倡导立宪和共和的知识人,在民初亲身缔造和经历之后,原本共和宪政理想破碎的深刻反照。筹安会“六君子”在民初的变与不变,正是反映了彼时几类上层知识人政治和思想变与不变的逻辑和理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