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贺若弼 复姓贺若,字辅伯,544年出生,河南洛阳人。父亲贺若敦以武烈闻名,曾任北周的金州总管,之后得罪北周权臣宇文护而被杀。临刑前,贺若敦对贺若弼言道“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为了让儿子吸取自己的教训,贺若敦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要慎言。 少年时贺若弼胸怀大志,骁勇善骑射,博涉书记,名重一时。北周齐王宇文宪聘任他为记室,不久被封为封当亭县公,升迁为小内史。不过似乎贺若弼忘了父亲锥舌刺血的告诫,还是经常和别人议论朝政,一次上柱国乌丸轨向北周武帝说,“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北周武帝便派人把贺若弼叫来询问。 这时贺若弼才想起老爹的告诫,矢口否认自己参与了议论。两人退下后,乌丸轨十分生气,说贺若弼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当这个太子即位后,乌丸轨被杀,贺若弼则逃过一劫。此后贺若弼率军与陈国交战,因功被封为寿州刺史、襄邑县公。 杨坚担任丞相后,尉迟迥作乱,杨坚非常担心贺若弼会响应,急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581年志在一统天下的杨坚称帝,向人查访能平定江南的人,宰相高颎便推荐道:“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杨坚便封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江北要地广陵,让他整军经武,为灭陈作准备。 此后贺若弼上平陈十策,隋文帝非常赞许,赐以宝刀。588年隋朝正式大举伐陈,贺若弼任行军总管,从广陵进军。589年正月初一,隋军趁陈军不备,分路渡过长江。贺若弼部率先行动,从袭取南徐州,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军6000余人,但均予优待释放。而且贺若弼大军所到之处,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不久贺若弼大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劲兵抵抗。贺若弼率军殊死奋战,最终大破陈军,俘获无数,萧摩诃等将纷纷被擒,经此一战,驻守金陵的陈军主力被全部消灭,贺若弼向金陵进军。 然而到达金陵城下时,贺若弼发现隋将韩擒虎已率几千人占领金陵,活捉了陈叔宝,心中十分郁闷。认为如果不是自己与陈军主力决战,怎么会让韩擒虎抢得头功,于是两人开始争功,以至于拔剑相向,险些发生火并。隋文帝很好的处理了两人的矛盾,“克定三吴,公之功也。”并赏赐他八千段布匹,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 灭陈之后,贺若弼地位更加显贵,他的兄弟全都出任刺史、列将。“弼家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绮罗者数百,时人荣之”完成父亲遗愿,志得意满之际的贺若弼开始得意忘形,认为满朝文武中自己的功劳最大,常以宰相自许。592年杨素出任宰相,贺若弼心理异常不平衡,口出怨言,因而被免官,被他不吸取教训,反而愈加猖狂。 几年后隋文帝将贺若弼下狱,责问他说:“我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总是放言,说这两个人只是酒囊饭袋,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答道:“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奏请处以死刑。隋文帝考虑到他的功劳,免他一死,除名为民。 不久后,隋文帝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不再予以重用。一次,突厥使者来朝拜,隋文帝让他射箭,使者一发即中,隋文帝说:“除了贺若弼,这里没有人能比的过他”。于是命贺若弼射箭,果然也是一发即中,隋文帝非常高兴,对突厥使者说:“此人天赐我也!” 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与贺若弼谈论当时的名将。杨广问道:“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贺若弼回答:“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杨广又问:“然则大将谁也?”贺若弼拜着说道:“唯殿下所择。”言外之意,当下的大将唯有自己一人。 贺若弼就是这样的自负,口不择言。607年8月隋炀帝巡幸到榆林一带,建造了一个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帐篷。贺若弼认为太过奢华,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议得失。不料被人告发,最终杨广以他诽谤朝政为由,将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时年64岁。最终他还是没有记住父亲临刑前的教诲 南宋文人徐钧曾作诗,感叹贺若弼的结局,“乃翁永诀语堪悲,果定江南副所期。守口未能终死舌,如何忘却刺锥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