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进谏? 诸葛亮对刘备是非常之了解的,刘备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调动全国的军队讨伐东吴,收复荆州。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刘备已经做了皇帝,谁要进谏,搞得不好就要掉脑袋。只有赵云不管,照样说了一大通理由,坚决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果然大怒,一点也听不进赵云的意见,不仅听不进去,伐吴也不要赵云去了,让赵云留守后方,实际上是把赵云晾在一边。 《三国演义》上讲,赵云是五虎上将,其实,赵云的官要比关、张、马、黄小得多,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马超是骠骑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他们都是重号将军,但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可见,由于赵云过于耿直,所以刘备对他不是太喜欢。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秦宓,他也进谏,说讨伐东吴是天时不利,结果秦宓的下场就更惨了,差点被杀掉。幸亏大臣们求情,刘备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秦宓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后来刘备伐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差不多全军覆没。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说了一句话:“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话,必定能够说服主上不要伐吴。即使主上伐吴,如果法孝直在身边,就不会惨败了。”这简直就是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这说明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谏,可能是对刘备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摸得比较透。在刘备大怒、一意孤行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说了也是白说,谏了也是白谏,那还不如不谏。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是要尽自己的职责,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呢。 ![]() 《三国演义》中孔明离开荆州将要进益州时,对关羽讲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援兵? 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是被吕蒙生擒活捉,首级被送给了曹操。荆州之战,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致命之战,同时也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证明刘备与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发兵去救关羽。一条是吕蒙攻下江陵、公安后,为了扩大战果,又派陆逊去攻打蜀国的边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归,结果这些城市全部被陆逊打了下来,这样吴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蜀国的西部边境白帝城,这条史料出现在《三国志·孙权传》中。另一条史料更为重要,就是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这条史料是在《陆逊传》中。这条史料太重要了!因为即使吕蒙攻下江陵后,马上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兵统统被吕蒙俘虏,无一漏网,没有人能回成都报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丢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连滚带爬地跑回去报信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