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协约签订的历史背景:为什么签订中俄蒙协约(2)
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武松的酒量堪称第一。 《水浒传》里有记载,武松上景阳冈之前,曾经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酒,然后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后来他帮着金眼彪施恩打蒋门神,又搞过一回“无三不过望”。“望”是酒店外面挂的招牌,他每看见一块酒店招牌就得喝三碗,不然他不走。结果总共喝了大约三十碗,才六七分醉,跟蒋门神比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脚就把蒋门神踢倒了。 我见过北宋定窑烧造的酒碗,不算大,一碗能装两百毫升,也就四两酒,比现在大排档里盛啤酒的那种一次性塑料杯稍微大一点点。假如武松在景阳冈下喝酒时用的就是这种酒碗,十五碗等于六斤酒。打蒋门神时喝了三十碗左右,大约十二斤酒。 武松为什么那么能喝?武松喝的又究竟是什么酒?如果只是啤酒,一口气喝十瓶的也大有人在,算不得什么。当然,武松那个年代不会有啤酒,因此,武松喝的肯定不是啤酒。那么,武松喝的是今天人们认为的白酒吗?如果是白酒,别说十二斤,两斤就足以成为酒中豪杰了。武松喝的真的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吗? 白酒也叫烧酒,有的地方叫做“烧刀子”。从酒具的发展上,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烧酒出现后,酒具越来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现象少了,酒杯、酒盅越来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变成小口小口地抿酒。从这个现象上判断,武松当年喝的应该不是烧酒。  所谓烧酒,是酿酒技术更新后的产物,这种技术指的就是蒸馏技术,蒸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浓度。因此,烧酒、白酒之类高酒精浓度的酒,也被称为“蒸馏酒”。 按照今天的标准,使用蒸馏技术的白酒,即使标明是“低度酒”,酒精含量也在3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蒸馏酒的浓度最高有70%左右。至于有人喝90%以上的酒精或工业酒精,那是找死,也缺乏酒的味道。 我们现在可以下一个结论说,武松当年喝的12斤酒,肯定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或烧酒。 蒸馏酒技术何时在中国出现,目前缺乏明确的定论。但是,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蒸馏酒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不会早于元代。一般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把阿拉伯人的蒸馏技术带到了中国。2000年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遗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给中国的蒸馏酒技术提供了一个考古学上明确的上限,元末明初。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还没有在中国境内发现比之更早的蒸馏酒技术。从这个结论出发,北宋时期的武松喝的肯定不是蒸馏酒,换句话说,武松18碗喝的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 有些人出于民族自豪感,不愿意接受蒸馏技术外来说。因此,有人指出,某个宋代的酿酒遗址显示了在宋代就有蒸馏技术。甚至有人从汉代砖雕上得出结论,蒸馏技术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完全是国产的,并非外来的。可惜的是,这种观点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到目前为止,因缺乏说服力,而没有被广泛接受。 从《水浒传》小说里的一些细节描写,我们也可以判断,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喝的酒不是今天的白酒。 吴用设计劫“生辰纲”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但是,一直有一个疑惑: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着酒担,坐在树荫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兽杨志及其手下,最终忍不住,上前买酒喝,结果中了圈套。如果那个酒是白酒,怎么可能用来“解渴”?而且还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较合适的理解是,当时他们的酒,应该属于今天称为“酒酿”、“醪糟”之类的东西。充其量是一种简单过滤后的米酒。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