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事却遭到宰相联席会议的抵制。唐代制度,宰相相当于“国务委员”,不止一人。但有决议,由他们在政事堂开会讨论。皇帝的命令,“国务会议”如果同意,就由宰相副署,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如果不同意,就退给皇帝。本次宣宗的提案,就被宰相依法驳回。这当然很不给面子,宣宗却欣然接受。他给政府回话说:朕提此议,无非考虑到郑光以元舅之尊、国戚之贵,总得有些不同寻常的优异待遇。现在看来,倒是朕考虑不周了。何况亲戚之间,瓜田李下,难免徇私嫌疑,也难免招人物议。卿等若非真心爱我,哪里会有如此嘉言?凡事如果都能这样,天下又何愁不治?朕愿与众卿共勉:令行禁止,善始善终! 终归还是“人治” 但宣宗就好这一口,他甚至想把帝国所有的官员都管起来。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宣宗曾为此事咨询时任翰林学士的令狐綯。令狐綯说,六品以下的,人数太多,宰相都管不过来,只能由吏部管。五品以上,宰相才管。宣宗当然不便亲任“组织部长”,就退而求其次,盯住五品以上的。他规定,所有的州刺史在赴任之前,都要跟他面谈,聆听圣训。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有个刺史转任他州时,没有进京面圣,宣宗问令狐綯是怎么回事。这时令狐綯已是宰相,就回答说,因为两州相邻,进京要绕路,就没让他来。宣宗说:朕要求新任刺史必须面君,是因为害怕用非其人,危害百姓,这才不厌其烦,一一见面,问清他们的施政纲领,考察他们的品质优劣。何况诏令既已颁布,就该令行禁止,怎么能不当回事? 讲完这些道理,宣宗又话里有话地说了一句:你们宰相,可真有权啊!我们不知道宣宗说这话时的语气,是声色俱厉,还是半开玩笑。但任何官员听了,都会觉得五雷轰顶。据说,当时虽是数九寒天,令狐綯却大汗淋漓,重重裘衣都湿透了。由此可见,宣宗虽然赞成“法治”,却更喜欢“人治”,尤其喜欢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一人政治”,这其实距离独裁,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宣宗还算开明。但是再开明,其权威也不容挑战。权力,就更是不容分享。难怪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五月周墀拜相,向韦澳征求意见,韦澳给出的建议,竟是“愿相公无权”。 这就把帝国的前途命运,都维系在一个人身上了,这无疑是脆弱的,弄不好就会有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人亡政息”,二是“后继无人”。历史证明,这两条在宣宗去世后,都得到了应验。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七日,宣宗撒手人寰。继位的懿宗,除了吃喝玩乐,什么正经事都不会。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十六日,懿宗驾崩,继位的僖宗只有十二岁,干脆管宦官田令孜叫“阿父”。他的弟弟昭宗更惨,最后落入野心家朱全忠(也就是后来的后梁太祖朱晃)手中,并被弑杀。这是天复四年(公元904年)的事,离大唐帝国的正式灭亡只有三年。显然,宣宗这位“小太宗”,也终究未能挽回大败局。 顺便说一句,懿宗、僖宗和昭宗,都是宦官所立。对此,宣宗其实是有责任的。因为尽管不断有人敦促他早立太子,宣宗却就是置若罔闻。为什么呢?宣宗在回答宰相裴休时已一语道破天机:“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没错,执掌朝政这十三年,宣宗是没闲着。但他应该知道,自己总会有“闲下来”的时候,而且会“永远闲下去”。也许,他不会这样想。一个不顾前车之鉴,坚持要吃“长生不老药”,最后因为服药中毒而死的人,怎么会想到自己有死的那一天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