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意思是月亮这个问题上,玄奘虽然说得不完全准确,但他却很正确地指出了一点,那就是“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意思是对于印度人而言,不称印度为印度。古代的印度,由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组成,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名字,印度人在什么地方,更多的只是称呼自己所在的国家的名字。只有印度以外的人,往往把印度看做是一个整体,才把印度称为印度。玄奘说的“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即为此意。 南亚次大陆上的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印度人自己称作什么呢?最早的时候,印度人,例如在古代阿育王的石刻铭文中,曾经用“赡部洲”一名来指印度。但“赡部洲”的意思,或者代表了整个世界,或者作为“四大部洲”之一,至少代表了世界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只是那时的印度人似乎也认为,印度的土地也基本上就代表了普天之下的土地。稍晚一些时候,印度人对印度的范围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有了一个新的名称,称印度为“婆罗多国”,梵文的原文是Bharatavarsa。“婆罗多”是印度古老传说中的一位国王的名字,“婆罗多国”意思就是这位“婆罗多王”统治的国家。到了今天,在印度的语言里,印度人提到印度,仍然是用这个名称。 印度在中国的西边,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中国人,印度也可以称作“西方”或者“西天”。“西方”或者“西天”这两个名字,由于佛教信仰的渲染和《西游记》一类的故事的流传,也成为中国人熟知的印度的代名词。但不管是旧的译名,还是常用的代名词,一个事实是,从玄奘开始,中国人就称印度为“印度”,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今天。 ![]() 从“印度”的意思是“月亮”这一点出发,玄奘还有更多的解释,这些解释也很有趣: 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这一段话,虽然只是玄奘的发挥,但是把印度大大地称赞了一通,从玄奘信仰佛教、热爱印度的角度讲,可以理解。 对于玄奘的说法,就是在唐代,也不是没有不同的意见。在玄奘赴印求法四十年之后,唐高宗时代的义净法师也到了印度。义净也写过一部很有名的书,书名是《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在书中讲:“或有传云,印度译之为月。虽有斯理,未是通称。且如西国名大周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支那”就是中国。这里的“大周”,就是“大唐”,因为义净写书的时候,是武则天做皇帝。义净也在印度学习和生活了多年,他的说法,显然是正确的。 不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其他说法则没有什么问题。玄奘继续讲: 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印度也可以称作“婆罗门国”。这个名称,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也提到了。义净讲的话跟玄奘几乎完全一样:“五天之地,皆曰婆罗门国。”“婆罗门国”一名的梵文原文,是Brāhmanarāstra。 印度的古代社会,曾经有过种姓制度,所有的人,被区分为四大种姓。这四大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最高的是婆罗门种姓。外国人到了印度,看到印度人分为各种种姓,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婆罗门代表印度古代思想中最高的理念“梵”,把印度称作“婆罗门国”,也隐含有这样的意思。 接下来玄奘还讲了印度的地理大势: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馀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馀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垄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如果用今天的印度地形图或气象分布图做对照,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确实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印度的北边,是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山峦延伸,丘陵起伏;东边地势平整,农业发达;南边有山,森林茂密。西边土地干燥,有大的沙漠。玄奘的这些描述,再准确不过了。对南亚次大陆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对它的地理大势,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能有这样清楚的认识,其实很不容易。显然,这一方面是因为玄奘广博的学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有过遍游五印度的经历。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名称,仔细地考察起来,可以说隐含了不少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古代的中国人怎么称呼印度,更多的还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流,曾经有过怎样有趣的一些细节和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