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费尔干纳,并在费尔干纳盆地南方,锡尔河南岸建造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位置在今日塔吉克的苦盏。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城墙周长总计6公里,亚历山大如同他其他建造的同名城市一样,安置许多退役老兵和希腊雇佣兵在城内定居,希望作为国境外围聚点和日后远征的前进基地。 亚历山大逝世后,整个巴克特里亚、中亚河中地区和费尔干地区还在希腊化塞琉古帝国手中,直到约前250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宣布独立,脱离塞琉古帝国,建立大夏,大宛才落入大夏的统治。 大夏统治期间 (前250年–前160年) 大夏欧西德莫斯一世在位时,持续保持对大宛的统治,根据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此时希腊人统治大宛的国境超过亚历山大时期,使国境拓展到丝国和弗林尼相接。推测可能扩张到今日中国新疆境内的喀什噶尔一带,在新疆天山北麓一带也发现许多希腊特色的小雕像。 历史学家庞培乌斯·特罗古斯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60年左右,大宛地区似乎遭到塞人部落入侵,在西方史书中塞人被称为塞克(Sacae),并叙述塞克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入侵大夏王国。根据中国汉书记载,塞人部落原居于乌孙(今日的伊犁河河谷的伊塞克湖附近),因大月氏在前176年遭到匈奴单于冒顿攻击而西迁,使大月氏攻击当地乌孙的塞人部落,并占据其地,而塞人可能南迁到大宛。 近代历史学家William Woodthorpe Tarn认为,因当时大夏此时与南方的印度-希腊王国发生冲突,当时大夏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刚篡夺欧西德莫斯王朝,他和他的军队此时在印度作战,之后欧克拉提德更被自己儿子谋杀,使得国家无力保卫大宛的领土,让塞人得以占领大宛,而后继的赫利奥克勒斯专注于王国复苏,并入侵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对于外围的其他省份只得放弃。 罗马历史学家库提乌斯记载,在他写作的年代,约公元前30年时,这些希腊裔军人的后代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希腊文化。 塞人统治期间 当西汉使节张骞约在前128年来到大宛,他提到大宛拥有高度的城市文明,且种植稻麦,然而张骞也提到大宛人善长养马,且当地出产汗血马,其军队中有为数不少的弓骑兵。 在当时大宛,可能形成游牧的塞人阶级统治农业生产的原居民。在前106年到前101年爆发汉攻大宛之战时,汉书记载大宛王名曰“毋寡”,可能是塞人语中的常用名字(Mauakes)转译而来。 大月氏迁徙 根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55年左右,大月氏在被乌孙的昆莫猎骄靡击败后,往西南迁移并经过大宛,于巴克特利亚北方的妫水北建立王庭定居,使大宛与希腊化的大夏联系被切断,之后大月氏更往南扩张,于前125年左右消灭大夏王国,于印度建立贵霜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