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仁德宽厚,奕訢聪颖明达。奕訢较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很多保守大臣眼中的“鬼子六”,恃才傲物,锋芒外露。道光帝喜欢奕訢不假,但他执政后期,国家刚经历了一场鸦片战争,开启了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序幕。这对道光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一种提起外国就敏感的耻辱。然而,他明知自己有错,还是坚持己见,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诚如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他(旻宁)看来是一位谨慎小心的,甚至是胆小的统治者,宁可与几个心腹顾问进行密议,而不愿接受实际的批评或警告。”道光帝要的还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后世之君,而不对他的屈辱的外交史进行颠覆翻案。清史大家孟森也说:“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虽然道光帝很清楚奕訢接班会使国家发展得更好,但他拘谨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储君选择的标准。他厌恶战争,他需要一个坚持“正道”而非具有锐气的接班人,而在此点上,稳重宽谨的奕詝较之趋新应时的奕訢要略胜一筹。 ![]() 也许最初道光帝立的皇太子是奕䜣,或许历史的走向又是另一种表述。但,回到道光帝的立储朱谕上来,其书写形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他立储时的矛盾心理。古人写一段文字,如道光要群臣合力辅佐储君奕詝的第一道朱谕,从右至左,格式正常。但立储朱谕,三行字,他既可以从右至左地书写,也可以先将最主要的“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写在中间,再在左右两边写次要文字。古人书写竖写牌位、匾额、主碑,都是以主体内容居中,两边为次。按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最尊贵的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故以为,年迈衰老的道光帝虽是一个遵循祖制的守成之君,写如此格式的立储朱谕,并不能说明什么其有真实的内幕和决定的矛盾。因为,其内容并不同于其历代先帝立储的内容。 按以往惯例,历任先帝在世时立接班人的遗嘱,都是一道朱谕,指定谁,再让群臣协力辅佐。而道光为此一件事,弄了两份材料,本身就打破了常规,意在相互佐证。第一道朱谕,可以视为第二道朱谕的强调内容,他明白有不少人希望是奕訢继位,但他让大家包括奕訢本人都失望了。 只不过,他在立奕詝为太子时,专门加一句不需要满文作证的“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那可以说明他对奕䜣的政治位置做了一个交代和补偿,昭告后世在自己驾崩之前,让自己喜爱的另一个儿子做了亲王。如他的叔公弘昼,不也是在其曾祖父临死前的雍正十一年封的和亲王吗?他也希望奕訢能真心辅佐咸丰帝,“棣华协力”。 所以说,像道光的那道立储朱谕,并不值得后世争议。(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