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溥仪与庄士敦建立了如“父子”一般的感情,庄士敦当时发现溥仪近视,于是在所有人的反对声中坚持给溥仪配眼镜;他还“鼓励”溥仪剪掉辫子,结果溥仪一剪,宫里几乎所有人也都剪了;溥仪当时有了自行车,他也教他骑;可以说,这位“洋师傅”是引导他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父亲,是老师,更是朋友! 在溥仪大婚时,他特意赏赐了“一品顶戴”给这位“洋师傅”,这可是中国官员最梦寐以求的,当时,庄士敦感激涕零,一辈子都将这件官服悉心珍藏。 为了能方便与这位洋师傅经常交流,溥仪特别赏赐了御花园的一处宫殿给他居住,即养性斋(如下图): 各位看这养性斋,两层小楼阁,楼上正中悬康熙帝御笔匾:“飞龙在天”。楼下正中悬匾“居敬存诚”,北楼下东向匾曰:“悦心颐神”。殿前遍植花草,算是御花园里位置最好的一处楼。溥仪将此处赏赐给庄士敦作为书房和卧室。他有很多时候都到此来与庄士敦畅聊到深夜。 ![]() 可以说,就是在庄士敦身上,溥仪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庄士敦教书期间,极力支持溥仪复辟,并向其宣传欧洲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很希望溥仪能到欧洲去留学,然后回来做一位学贯中西的君主。 哎!世事多变,1924年,溥仪被赶出了故宫,“无处可去”的溥仪在庄士敦的帮助下借道英国使馆逃往了日本辖区。庄士敦就此去职帝师职务,返回英国租界地工作。后来,庄士敦又受命去了威海卫,并代表英国政府参加了威海卫归还仪式后卸任,结束了英国对威海32年的殖民统治。之后,他就返回了英国在大学任教,传播中国文化。 1934年,庄士敦又一次来到了中国,并将已完成的《紫禁城的黄昏》赠给溥仪,当溥仪再一次见到老师时,他紧紧握住了老师的手,并恳求他能留下来,但庄士敦婉拒了。 这次的见面是他最后一次来中国,也是最后一次见溥仪,在他即将返回英国时,他流着泪亲吻了脚下的土地,他爱中国,爱中国的一切,他很希望当时的溥仪能够再成为君王,可是,不可能了,再也不可能了。 小编每每去到故宫里的御花园,都会在养性斋这逗留很久。望着这斋前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栏,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溥仪和庄士敦的影子: 他教他英文,给他取名“亨利”;他拿着地图,一点一点的给溥仪讲每个国家发生过的事;他也专心的听着,心里感激着这位“洋师傅”。。。(原文来自宫殿君的头条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