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粮仓。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11年(公元637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此时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改革货币。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除此之外,隋文帝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超高水平的城市建设规划。“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这就是隋书里的“开皇之治”。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修建大运河。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开始组织修建大运河。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疆域辽阔。隋文帝开创的“地广三代,威振八纮”的大隋王朝,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超过了以往。隋朝的军队歼灭或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拖延阻止了异族的强大与崛起,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后来的唐朝到贞观4年(公元630年)也未完全恢复隋朝的疆域。而且大家知道的是,大唐疆域的维系还依靠了多达15位的和亲公主以及许多金银财宝,而隋文帝依靠的就是武力和国力就让周边国家乖乖就范。 人丁兴旺。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在位时间712-756年)时才勉强达到。而在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之时,整个唐朝也只有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公元590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之差距可以想见。 拯救汉文化。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曾经一度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虽然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之后,开始倡导汉化。但是由于他英年早逝而致使汉化进程一度搁浅。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立即力行汉化。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古人之学,且耕且养。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馀,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开皇3年(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 从以上不难看出,尽管隋朝历经文帝、炀帝两朝共37年即被李渊建立的唐朝所取代,但隋文帝开创的无比辉煌的大隋皇朝,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财富、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很多。尤其大唐近300年的江山,主要得益于隋文帝的改革与积淀,没有开皇盛世,就没有李世民时代的贞观之治、李隆基时代的开元之治。《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