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方面来说,吕蒙是“自作孽,不可活”了。因为对曹操和孙权这 对老油条来说,他们都知道关羽对于刘备的价值,就像当年周瑜和诸 葛亮在赤壁之战时知道曹操对于曹魏的价值一样。但不同的是,诸葛 亮当年略施小计,让关羽守华容道,而关羽念旧情放走曹操,使周瑜 之计未得逞;而此刻吕蒙却意气用事,违抗命令,执意追杀关羽。相比之下,曹操此时要高明很多,对徐晃下令: “对关羽残军,只追不 击;对关羽,不杀不伤”,多像当年的诸葛孔明呀。 此时,真替吕蒙冤呀,关羽是谁呀?是战无不胜的战神,是天下无 双的名将。杀了他,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名将而扬名天下了,面对如此 大的诱惑,世人恐怕都是欲罢不能呀(曹彰其实更有机会,只是被徐 晃拼死拦着才未杀成)。可以说,是吕蒙自己的欲望杀死了自己,战 胜不了自己的欲望,就为欲望去死吧。可是,为了自己一时的欲望而 身首异处也太不值了吧。 相比于垂钓高手司马懿, 吕蒙此时太短视了, 为了虚名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真是太可惜了 (哎, 好死不如赖活着) 。 二、是报周瑜而非孙权。《新三国》这点表现的特别明显,吕蒙是 周瑜提拔的,对周瑜忠心不二,但是对孙权就隔着一层了。而皇帝希 望每个人都对自己忠心,而不是只忠心于某位大将,这是作为将领的 大忌呀。周瑜只是吕蒙的前任 Boss,而孙权才是他俩的终极 Boss, 吕蒙却偏偏犯浑,为了死去的前任 Boss 而得罪了现任的 Boss,不死 于非命才怪。 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永远是在外将军死于非命的潜 理由,哪个君王都不会允许不听话的将军的,将军是家将,是唯主子 之命是从的。吕蒙对孙权已经是阳奉阴违了,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可 能不传到孙权的耳中,他的身边是不可能没有皇帝的耳目的。 四、 拥兵自重、 功高震主。 吕蒙是大都督, 总管东吴的所有军队, 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孙权是东吴的国君,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 和中共中央总书记。“枪杆子出政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要 三权归一。孙权一直比较压抑,因为前有周瑜的赤壁大捷,后有吕蒙 夺回荆州,个个都战功赫赫,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万一这个大 都督对自己不满, “兵谏”不是没有可能的,况且,吕蒙还抗命不遵, 假以时日,那还得了。所以,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悲剧再次上演。似乎历史上的名将都逃不过这个定律,但吕蒙冤在 此时还未到“兔死狗烹”的地步,毕竟此时天下三分,还不是“清君 侧”的时候。 或许有人会说,孙权可以来个“杯酒释兵权”呀,不一定要致吕蒙 于死地呀。但情况有所不同,此时关羽已死,他知道关羽对于刘备的 重要性。他认为杀了吕蒙,关羽的大仇也就报了,再加上自己的求和 与诸葛亮的劝谏,刘备心中的怒火也就消了。但东吴终究没有摆脱这 趟浑水,因为他太低估刘备了。刘备此时是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和 当年哪个东奔西走的织席贩履之辈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况且他以“仁 义”立于天下,关羽之死,为了面子,为了做给天下人看,就算马革 裹尸也要伐吴吧。 所以说,吕蒙比前辈晁错死的要冤,晁错的战功无 法与吕蒙相提并论,只是力主削藩而引发“七王之乱”。二人死前都 把祸水引向自己的主公, 而被自己的主公杀死后也未平息生前带来的 祸患。 古人打仗向来寻求“师出有名”,吴蜀两国在政治上只是相互利用 的关系。而如果有一方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两国交兵也是不可 避免的(换句话说,吴蜀两国迟早要干一仗)。而此时,关羽的死只 是为刘备出兵找到了借口,而吕蒙只能做那只“替罪羔羊”了。 一代名将吕蒙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斩杀蜀汉名将关羽,致东吴于水火,而招来杀身之祸,死于非命,让人扼腕叹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