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清朝入关后,具有诗人气质、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顺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所深深地感动,下旨为王承恩竖碑立传。据野史传说,顺治皇帝是噙着眼泪亲笔为王承恩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这块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静静地矗立在思陵外不远处的荒丘之上,真可谓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由于地处偏僻,一年之中偶尔只会有寥寥几位远来的游客来此凭吊之、祭奠之,借以追思和缅怀明末惨烈的亡国之痛。 历史无情,造物恁人,王承恩与崇祯皇帝一样,都有着一段凄凉不幸的童年,崇祯帝的爷爷万历皇帝的生母是宫女,崇祯帝的父亲泰昌皇帝朱常洛的生母也是宫女,崇祯帝自己的生母在宫中也属于地位十分卑微的庶人,这究竟是历史巧合,还是某种冥冥之中的必然呢?崇祯帝自幼生长于深宫,五岁丧母,而王承恩则出生在蓝田县史家寨渠坑村,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成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被家中的远房亲戚送入皇宫阉割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从此开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宦官生涯。二人唯一的区别是崇祯在其短暂的人生之中曾经拥有过自己心爱的女人——温柔善良、聪慧美丽的田贵妃,而王承恩却因为是被阉割的太监而被剥夺了爱的权利,一生没有享有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温存与体贴,更没有谈过儿女情长的恋爱,这也许是帝制时代所有太监群体的人生之不幸、屈辱和缺憾,包括他们之中许多作恶多端、恶贯满盈的恶人也不例外。 根据《明史·王承恩传》记载:“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云云。 王承恩墓 有了王承恩悲壮的殉国之死,谁敢说明朝历史上只产生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宦官?王承恩用他的慷慨赴死否定了历史的误笔和误读,明朝宦官中也有忠君爱国的义士!虽然,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各个都是独断乾纲、误国误民的大坏蛋。其中,又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和被世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更是臭名昭着的政治无赖。相比之下,王承恩的死则为在历史上声名狼藉的明朝宦官群体挽回了一些颜面,至少让后人知道明朝也有像王承恩这样忠贞事主、以身殉国的好宦官。同时,他也用以身死社稷的悲壮方式,替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成千上万享受皇恩浩荡的太监们报了明室的知遇之恩。从这一点上看,王承恩虽死犹荣,保持了太监的人格尊严与忠君气节,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那个血雨腥风、分崩离析的乱世中许多封疆大吏(如洪承畴)、文坛巨挚(如钱谦益)都无法做到的,更不用说像曹化淳、王德化、杜勋这样见风使舵、苟且偷安、投敌变节、卖主求荣的悖逆太监,相比之下,人格的高尚与低劣,真是天壤之别,王承恩无愧为宦官之中的忠贞义士。 在明朝历史中,类似于王承恩这样的忠臣宦官还有永乐年间率船队六下西洋的郑和,万历朝中协助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冯宝,泰昌时期的以国事为重的王安,他们与王承恩一样,都算是忠诚不渝、精忠报国的好太监。可见,太监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其中也存在忠奸善恶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而并非都是见利忘义、胡作非为的宵小之徒。 三百六十多年后,在这个阴雨霏霏的夜晚,抚今追昔,王承恩,明末崇祯帝的这位司礼秉笔太监,与崇祯帝在1644年3月19日的漆黑之夜一同在煤山自缢殉国,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送葬,走完了他的悲情人生,难得的忠诚! 每当回顾这段惨痛的历史岁月,笔者都会感受到一股苍凉与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王承恩忠贞事主、以身殉国的悲情故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后世文人,于是就有了民国时代着名的《明末遗恨》这部经典剧作,笔者现摘取其中的一段台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以缅怀王承恩不幸而壮烈的悲剧人生: 王承恩在宫门心如刀搅,止不住泪珠儿洒湿衣袍。咬指尖代吾主急写血诏,各路上众总兵细听根苗:李闯贼犯神京江山不保,眼见得锦社稷付与水漂。望众卿秉忠心星夜来到,统雄兵与李贼速把战交。但愿得兴义师把贼来扫,凌烟阁绘图形青史名标。一封血诏写完了,望老天显灵验保全明朝。 国运陵夷社稷危。李自成将兵如潮水,要夺大明锦华裔。满朝文武无妙计,我主宫中日夜伤悲。一无粮饷来接济,二来是将寡兵又微。但愿救兵早到此,杀退贼兵奏丹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