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是个标准的军人,他是安徽庐江人,早年家里贫穷,参加了太平军程学启部,后随程归降湘军,凭借战功,从哨官、千总至总兵。因为深受李鸿章器重,被任命北洋水师提督。 出身陆军而统帅海军,丁汝昌未尝不受到别人冷嘲热讽,黄海海战失利后,丁汝昌遵照李鸿章指示“避战保船”,更成了朝野千夫所指的对象。如果说李鸿章是甲午战争的替罪羊,丁汝昌就是李鸿章的替罪羊。 威海卫之战,丁汝昌是被摘了顶带、罢了官职的“戴罪之身”。自杀并没有换取朝廷的同情,丁的灵柩运到烟台后,刑部用三道铜箍把棺材捆上,并涂上黑漆以示棺主戴罪。棺材运回丁氏原籍后,不准进村,不准下葬,等待朝廷最后判决。丁夫人忍受不了侮辱,吞金自杀。 ![]() 图:威海卫刘公岛的丁汝昌雕像 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经丁汝昌当年手下萨镇冰等人的力争,清廷才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作为台阶,恢复丁汝昌官衔,恩准其遗骸与夫人合葬。 对丁汝昌的敬重,居然来自他的敌人。 3、日军鸣炮,为丁提督送行 威海卫之围,丁汝昌自杀后,降书送到日本旗舰。日军诸将都建议除了缴获军舰外,把清将也全部擒获。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却力排众议说:“丁提督,清国海军名将也。自居北洋水师职以来,辛苦经营,十年如一日,而今日之战术又有所可观。其技俩决非可侮也。”出自对丁汝昌自尽的敬重,伊东答应了遣送中国官兵返国的要求。 当载着丁汝昌灵柩的康济舰驶离威海卫军港时,日本联合舰队一片肃然,鸣炮致哀。 在“高千穗”舰服役,参加过黄海大东沟海战的日本海军大尉、子爵小笠原长生,在战后一次演说中,评价了“日清战争”中的丁汝昌: 他和其他中国将帅略有不同,我觉得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杰风度的人物。 日清和平破裂之后,在许多战斗中没有像威海卫那样的义战。为何称其为义战呢?因为敌人极尽忠义。其他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据守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陆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对此,日本则以义而攻之,以义而受其降。这样,于敌于我皆表现出日本固有的武士精神,我想这是绝无仅有的。另外,刘公岛上的士兵也和其他中国士兵不同,虽说善于防御,但主要还是由于丁汝昌平素重义爱兵所致。 (中间记述丁汝昌的生平与战争经过,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