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荩被捕后,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在狱中写下了《绝命诗》四章,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狱中铁锁出郎当,宣武门前感北堂。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另一首是这样写的:今年三十有一岁,赢得浮名不值钱。从此兴亡都不管,灵魂归去乐诸天。”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到底慷慨赴死的豪迈之气。 审讯期间,沈荩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本来因光绪皇帝出生在六月(阴历),故六月被称为“万寿月”,“例不行刑”,加之当时清政府正在操办慈禧太后生辰庆典,但慈禧太后还是下令将沈荩“斩立决”。后因惧怕行刑会影响“庆典”,慈禧太后这才发布谕旨:“着即日立毙杖。” ![]() 1903年7月31日(阴历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准备行刑。沈荩面对狱卒,朗声说道:“快些了事!”于是,8名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沈荩被打得血肉横飞,“骨已如粉”,其状惨不忍睹,但沈荩自始至终“未出一声”。这时,堂司以为沈荩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意沈荩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见沈荩还没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绳勒其颈,而始气绝”。这是1903年8月4日与9月16日的《大公报》对沈荩之死的报道,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清政府以酷刑处死沈荩后,革命派办的报纸《中国日报》发表唁文说:“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清廷的残暴野蛮,激起了社会公愤,连外国报刊也纷纷加以谴责。西方各国公使也因此事对清廷很不满,据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探闻政府自杖毙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皇太后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慈禧太后迫于各公使的压力,只好也装出了“悔意”。 沈荩赴死的一个多月后,章太炎先生以义愤填膺的心情在革命派的报纸《浙江潮》上写了一首沉痛悼念沈荩的诗《狱中沈禹希(愚溪)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魑魅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章太炎先生笔下沉痛悼念的沈禹希(愚溪)就是沈荩。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他所写《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还引用了章太炎先生的这首诗。 沈荩遇害时年仅31岁,他被称为“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人”、“近代第一个以身殉职的记者”。沈荩事件在当时震动了国内外,进一步暴露了清廷对外软弱妥协,对内反动凶残的本来面目,更加激励了革命的国人为推翻清王朝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