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宋代就有防伪“水印” 官方印制、统一发行、防伪方式……一系列的举措表明相对完善的国家纸币发行机制,在公元11世纪的宋朝已经出现了,比欧洲使用纸币早几百年。 当时的交子用纸多取自民间,因此非常容易伪造。随着交子的大量发行,伪造现象日益严重。公元1005年,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进行了严厉整顿,剔除劣迹斑斑的奸商和大多数实力不足的中小经营者,转而由16家有实力、有信誉的富商联营交子铺。于是,“私交子”演变成“官交子”,成了全世界最早获得政府认可的纸币。到了公元1023年,朝廷设置了“益州交子务”,并派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的发行。次年,交子成为北宋在川陕一带的法定货币。 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监官戴蒙在成都设立了“抄纸院”,由官方设厂生产印造交子用的专用纸张,这是宋朝政府建造的第一家纸币专用生产厂,双流因广栽构树,成为“印钞厂”的主要供货方。后来,宋朝政府把交子改为“钱引”,将管理纸钞的机关也改称为“钱引务”。据研究交子的重要文献《楮币谱》记载:“所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六印皆饰以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如王祥孝感、跃鲤飞雀、诸葛武侯、木牛流马……”意思是,钱引以三种彩色套印制成,印有木牛流马等各种内容,民间不易伪造,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纸币的防伪性能。 ![]() 交子的“印钞厂”在哪里 经过千年,公众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探寻交子的诞生和它携带的密码。 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成都东门的“椒子街”应该是当时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为《成都城坊古迹考》对成都东门“椒子街”有这样的解释,“一说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 但是有货币收藏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释:“北宋益州的‘交子铺’实为四川历史上最早的货币金融机构,而益州的交子务则是最早由国家批准设立的纸币发行机构。”显然,说纸币发行机构就是印制地,是没有依据的。也就是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诞生地。由于“交子”诞生已近千年,又无具体的实物考证,只有从文献资料中查找。 也有学者查阅到《楮币谱》中有一段文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增1员;掌典10人,贴书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铸匠2人,杂役12人,廪给各有差。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 这段话似乎说明官方发行的“交子”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净众寺,不过经过了千年,成都早已没有什么净众寺了,怎么找呢?后来,又有学者进一步考证,原来,净众寺最早建于东汉桓帝延熙年间,六朝时名为安浦寺,唐时名为净众寺,宋代换名净因寺,元末明初更名为万佛寺,明末张献忠进川后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为万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门通锦桥侧。 交子的“印钞厂”到底在哪里?几乎已无确切考证的可能。对于历史爱好者和公众来说,这一直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而在金融史的研究者看来,更重要的是,还原四川交子在中国货币史和世界金融史上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