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 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而无此二人,战国时期燕国的弱势如何改变?汉代的江山大业,又如何成就?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做到“士无遗滞,官无废业”。 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并非不可以起用。这未免太过出人意料了。 ![]()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江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所以颁此三令,主要是针对他的对手而言,目的是破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而以“有德者未必有才”的口号相昭示,其摧廓作用自必可观。然道出多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奇诡争竞亦在所难免。 尽管如此,最终毕竟形成汉魏时期的人才鼎盛之局。寅老所谓曹氏不无“转移数百年世局”之功用,其历史深涵,倘在斯乎?倘在斯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