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消失的战地记者: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方大曾(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方大曾仍凭借超人的毅力圆满完成了在绥远前线的战地采访,其行程大致为:12月5日下午搭乘军用运输车经黄家村到达大六号;6日上午再次搭乘军用运输车由大六号到达贲红;到达贲红后徒步北行,黄昏时到达40里外的高家地,在此停留了一晚上和一上午,对驻地官兵和团长进行了采访;7日下午,由当地驻军派出30人的骑兵队伍护送至红格尔图,在这里走访了参与战役的军官、士兵和百姓,之后返回集宁,于12月14日完成报道《绥东前线视察记》。12月17日上午,与范长江、王华炳等记者一同随骑兵七师师长门炳岳乘汽车离开集宁,在隆盛庄、兴和、红茂营子等地采访视察后于12月19日返回平地泉, 1937年1月5日在这里完成通讯《兴和之行》。1月6日,向王万龄师长借了两匹骏马,在一名卫兵的随从下,冒着可怕的严寒翻越大青山赶赴陶林县采访。返回北平后,于1月17日补记战地通讯《从集宁到陶林》。
    方大曾抵达绥远前线时,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已经结束,即便如此,如果能将那里交战后的景象拍摄下来,同时通过对参战将士们进行采访,仍能获得极其珍贵的画面和报道。于是在集宁稍事休息后,方大曾便怀着急切的心情赶赴红格尔图。而沿途的所见所闻,果然没有令他失望。
    
    照片证实日军使用化学武器
    在整个绥远抗战的过程中,前线官兵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同日伪军展开殊死较量,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从而极大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战决心。而方大曾在实地采访中也切身感受到了我军参战官兵们视死如归的气慨: “在我们没有亲身打过仗的人,听到那些战争的情形,总觉得真是如何了不起的,但是和他们驰驱疆场的人谈起话来,对这些事都觉得很平常,毫没有什么觉得了不起或怎样自豪。他们对于作战,态度都很坦然,‘因为这是本分!’孙老将军这样笑着说。”(《从集宁到陶林》)
    尽管条件恶劣,装备落后,但我军将士仍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而他们所要求的回报却很少很少。或许对于他们而言,从后方赶来前线采访的记者手中的照相机,算是最令他们兴奋的“福利”了。当方大曾采访沿途经过一个小村庄时,碰巧401团的步兵驻守在那里。当记者向正在修建工事的士兵们提出为他们拍照留念时,这些可爱的士兵“都欢喜极了”。
    多年以后,当我们检视方大曾留下来的数百张照片,不禁为当年中国军民面对侵略奋起抗争的动人景象所震撼:身穿棉服的军人在皑皑白雪中修筑城防工事,士兵带着防毒面具进行军事演习,全副武装的官兵积极操练随时迎击来犯之敌,负伤士兵深情坚毅,后方百姓踊跃支前,爱国学生进行集会宣传……就目前所知,方大曾很可能是当时绥远抗战前线上采访时间最长的战地记者,因此他的这批照片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其中一些照片甚至不经意间折射出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有一些抗战官兵头戴防毒面具的照片,就充分说明了当年侵略者的罪行: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明目张胆地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协定,在各地战场不断地使用毒气武器。通过方大曾拍摄的照片可以证实,早在1936年绥远抗战期间,日军就已使用了催泪筒、发烟筒等化学武器。据史料记载,当时为了支援绥远抗日将士抵御日军的毒气战,清华大学的青年科学家紧急设计研究出一种防毒面具,在两周内敢制出了八千副捐赠给前线。再如一些反映国民党将领指挥作战的镜头,也很有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