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消失的战地记者: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方大曾(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与其他青年记者奔波战场
    尽管当年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但是绥远抗战爆发后,依然有不少新闻记者从北平、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相继赶来。通过查阅当年各类报刊得知,实际上记者小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一些同行曾经与他一起奔波于各个战场进行采访报道。在通讯《兴和之行》中,方大曾就曾提及:“十二月十七日上午,借着骑兵七师师长门炳岳中将回隆盛庄防地之便,笔者乃随往,同行者尚有中央社王华灼君及大公报长江君。我们一齐上了大汽车,于十时左右离开集宁。”而在通讯《从集宁到陶林》中他又写道:“一月六日的中午,一位热诚的青年朋友邱溪映君,帮助我安置了一切,目送我远远的走上征途,‘再见吧,我一定给你们带回来丰富的新闻!’我这样看着邱君作默默的思想。”另外,当年方大曾的战地摄影报道还常常与杨令德、石万里、宋致泉、石寄圃等人的作品一起出现在报刊上,由此推测这些人也曾有与他共事的经历。
    正是在这段时期,方大曾同著名记者范长江在绥远前线有过短暂接触,而后者也对这位北平青年留下了好感。范长江在当时的战地通讯中曾提到:“中外新闻社摄影记者小方君,告诉我们,他在次日的清晨,要匹马翻阴山,去陶林了。这是一件大胆壮丽的旅行。青年人的脑海中,只有光明与胜利的追求,所谓危险和艰难,我们值不得多加考虑,惊人的事业,总成功于常人不敢为之中。”(《塞上行》)正是得益于在绥远前线这次共事经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范长江又在再次与方大曾密切合作,他们二人以及陆诒、宋致泉、孟秋江、邱映溪等战地记者携手合作,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在华北前线各个战场进行采访。
    
    毫无疑问,包括方大曾在内的这个战地记者群体,堪称绥远抗战期间另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当时在国内最具活力和最具爱国情怀的青年记者:方大曾25岁、范长江27岁、孟秋江26岁、邱溪映23岁、石寄圃26岁、吴寄寒24岁、陆诒25岁……也昭示着在即将到来的全民抗战大洪流中,他们将开辟新的战场!
    方大曾的传奇故事,不由使我们联想到另外一位战地摄影师沙飞(1912-1950)。巧合的是,二人都出生于1912年,家庭背景、摄影经历乃至最终命运都有些类似。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已是国内知名摄影家的沙飞毅然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从广西北上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最早拍摄了平型关战场。之后他又在山西正式加入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者。 在此后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将自己全部的创造力投入到民族解放事业中,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珍贵的瞬间:日寇的种种暴行、百团大战、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白求恩、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将士、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青年踊跃参军、国际友人参观与工作、抗战胜利后的恢复生产……
    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1938年初,为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这位摄影大师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前线进行拍摄。或许他并不知道,在他之前,无论是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还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前线,已经活跃着一批中国本土战地摄影师。他们不畏艰险,置生死于度外,用简陋的镜头留下了一个个震撼历史的瞬间,方大曾和沙飞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而这些前辈所留下的抗战影像,已经成为最珍贵的民族记忆财富,后人理应精心地守护和研究。(原文来自北晚新视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