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南朝刘宋萧承之使用“空城计”力退北魏大军 这一故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有人说,也许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即使说萧承之从曹操、赵云、朱桓、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不是没有可能。 话说南北朝时代,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这是萧承之的“空城计”,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 7-西魏王思政 王思政初镇弘农,弘农守备松懈,敌人逼近。王思政“令开城门,解衣而卧”,并勉励将士敌人不足畏。数日后东魏数千骑兵临城下,见此情形,“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北史·王思政传》)随即王思政修理城池,积累粮草,大大加强了弘农的防御。 ![]() 8-北齐刺史祖珽使用“空城计”保全徐州城 这一故事记载于《北齐书·祖珽传》,说的是原北齐重臣祖珽遭贬任北徐州刺史,巧施空城计退南陈侵犯之敌,保全徐州城的动人故事。 祖珽,原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高纬主政时期的重臣,被尊为“国师”、“国宝”,官拜尚书左仆射,监国史。后因后主奶妈陆令萱及其子穆提婆朝中乱政而被发配到与南陈交界的北徐州(今安徽风阳东北)担任刺史,陆令萱母子意欲借借南陈军之手除掉他。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祖珽刚到任,陈国军队就突然进犯。因此在南陈军进攻徐州的时候,已接掌军权的穆提婆欲让徐州城陷而杀祖珽,所以虽知危急,不遣救援。祖珽也知道不可能指望救援,于是不闭城门,令守军都下城静坐,街巷禁止人行,鸡犬不听鸣吠。陈军见此情形,莫测所以,怀疑是人走城空,所以不设警备。至夜,祖珽忽令大叫,鼓噪震天。陈军大惊,登时走散。后复结阵来攻城,祖珽又乘马亲自出击,并令录事参军王君植率兵马,亲临战场。陈军先闻祖珽是盲人,以为必不能拒抗,那知道突然见他亲在沙场,弯弓纵箭,于是相与惊怪,畏之而罢兵,祖珽且守且战十余日,陈军终于退走,徐州遂得以城保全。祖珽最后卒于徐州。 9-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李元轨 李元轨为定州刺史时,突厥来犯,李元轨下令“开门偃旗”(《旧唐书·李元轨传》),突厥疑有埋伏,趁夜逃遁。 10-唐朝戍边将领张守圭 “空城计”击退吐蕃军 这一故事记载于《旧唐书·张守圭传》。 张守圭,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戍边将领。他长期戍边,戎马倥偬,多次与突厥、契丹、吐蕃入侵者作战,立了战功,被赞为“立功边城,为世虎臣”。话说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西南),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组织将士百姓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可是城墙还没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犯,打到城下。众人惊慌失色,张守圭却很镇定,急中生智说道: “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石头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于是登上城楼,置酒作乐,找来乐工吹拉弹唱,大宴将士。吐蕃人见状疑城中有埋伏,竟不战自退,张守圭随即纵兵追击,把吐蕃人打得大败。 历史上不少将领都使用过空城计。毋庸置疑,空城计是很危险的计策,败中取胜,死中求活,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使用。一旦敌人探得虚实,或碰上个愣头青主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冲进去再说,那就真死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