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还没到无计可施的地步,雨总是会停的,等一等仍然有机会,但是司马士懿抓住这个天赐良机,授意朝中自己的亲信不断地给明帝上疏,请求诏令曹真班师。开始明帝的决心很大,华歆上书的时候他没理会,只是把华歆的奏疏转给曹真让他参考,后来杨阜、王肃等不断上书,加上听说蜀汉方面已做了充分准备,明帝动摇了,下令曹真班师。 这一次北伐无果而终曹真特别遗憾,第二年居然就病死了,这时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明帝只好把司马懿找来,对他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诏令司马懿以大将军的身份西屯长安,统一负责雍州、梁州的军政事务,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迎击诸葛亮。司马懿不露声色地挪走了绊脚石,清除了夺权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曹真伐蜀失败表面看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其实里面也有人为的因素,司马懿配合曹真行动,并未见他有任何进展,可以推断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消极的,事情稍微遇阻,朝中就有人出来泼冷水,使这次军事行动中途流产。 ![]() 十多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事件。魏明帝死时诏曹爽与司马士懿共同辅政,曹爽虽然年纪轻轻,毫无功业,能力也平平,但因为姓曹,所以凌驾于司马士懿之上。曹爽应该充分认识司马懿这个对手的厉害,小心谨慎地与其周旋。但曹爽的政治智慧比他父亲都差得远,更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为了迅速抬高个人威望,同时完全其父未竟的事业,曹爽在邓飏、丁谧、李胜等人鼓动下提出了伐蜀计划。 正始五年即二四四年,曹爽亲率一路大军从长安出发,仍旧走秦岭山中的栈道攻打汉中,不过这次走的是傥骆道。进军数百里后,曹军的后勤供应出现问题,从关中以及氐、羌等部征调来的军粮不够,“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曹爽没有带兵经验,顿时没了主意。司马懿在一旁看上了热闹,他写信给夏侯玄,以一个老军人的经验告诉他此战必败,后果很严重。“玄惧,言於爽”,曹爽也真听话,主动退兵了。 曹爽此败比他父亲还窝囊,他父亲失败还可以用天气作借口,这一次只能证明自己无能。曹爽之败很蹊跷,如果被敌人打败了还有一说,但居然连敌人没看着就退兵了,而原因竟然是后勤保障跟不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