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询申不害,应怎么应对。"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不知道王之所欲也。"担心自个的定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只杯水车薪还可能招灾惹祸,便回答说:"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意为"这是国家大事,让我思考成熟再答复您吧"。 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说会道的名臣赵卓和韩晁,煽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说是不是出动军队救赵的定见,自个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所以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公然"大悦",即遵从申不害定见,与齐国一同出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然后解了赵国之围。这即是历史上闻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杰出表现及其独特的见地,发现这位"郑之贱臣",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所以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改造图强。相同是赏罚,秦国太子犯法,太子傅秦孝公的朋友被割去了鼻子。而韩国,相同要看韩君和大臣的气色。 ![]() 韩国也是按才能用人,可申不害自己却给他人走过"后门"总而言之,秦国变法尽管也看君王,也看秦孝公的支撑,没他的支撑秦国成不了。可是秦国变法,安身于法,法不用权贵,犹如洪水强烈冲刷改造,等秦孝公身后,尽管商鞅被车裂了,可是变法的效果却家喻户晓,所以法令持续履行。而韩国,安身的是法令的君王,必不是完全的法制,多少带一点人制,其效果犹如江河入海,遇大山要绕行,半响入不了海。。。效果等韩昭侯身后,法令也就简单被废弃,也就不行完全。归根到底,商鞅遇到明主再加上自己的依法治国,才使得秦国变法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