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司马迁是因为给李陵仗义执言 才惨遭宫刑横祸吗?(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自从汉武帝听说李陵战败被俘的消息后是茶不思饭不香,估计连行房都提不起兴趣。满朝大臣首先想到的都是给自己避祸,没有哪一个能拿出具体的办法为皇帝解忧。这下子让爱皇帝胜于爱一切的司马迁急上火了,一直想找机会给皇帝摆摆龙门阵,疏解一下皇帝郁闷的心理。从这点看,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的深层次目的是为了让皇帝宽心,讨皇帝欢心。结合司马迁前面的自述,可以推断让皇帝宽心和讨皇帝欢心的目的又是为了增加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以期待受到更大的重用。所以替李陵仗义执言的行为并非司马迁一时为正义的热血冲动行为,而是司马迁平时日日夜夜殚尽竭力思考“以求亲媚于上”的条件反射行为。“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司马迁一直在寻找机会想替皇帝分忧及表现自己。可惜结果事与愿违,因为李陵虽败犹荣,但作为出征主力的汉武帝的大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败得更惨。所以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以为李陵开脱为幌子在诋毁李广利。你司马迁诋毁李广利,那不就是在扇我刘彻的耳光吗?结果司马迁在还没有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就被汉武帝脱了裤子。这就是渊渊在第一段说的“也不是”。
    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确实有正义与正直的正能量因素在里面。但从司马迁自己写的《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最根本的人性出发点是:司马迁真心想为李陵做客观辩护,因为他想让皇帝认识到李陵问题的实质而不要再为这件事郁闷和烦恼,同时也能达到讨皇帝欢心,加重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司马迁当时相信皇帝是明事理的,只是朝廷大臣们都不愿意站出来说出真相。他相信只要自己抓住机会向皇帝说出客观理性的评价,皇帝一定能转忧为喜。他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因此遭遇牢狱之灾及惨遭宫刑。渊渊的结论是: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鸣不平是事实,想为皇帝分忧和讨皇帝欢心也是事实,想通过此事顺便提升自己更是事实!司马迁在这件事上惨遭宫刑的最大问题在于他错误判断了事情的性质,抓住错误的事件机会去表现自己,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分量和能力以及自己根本没琢磨透主子的性格与个性。
    
    总之就是没有被宫刑前的司马迁做官与做人都太嫩了或者根本不适合做官,所以宫刑后的司马迁完全安心著书立说,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渊渊也才能粗鄙的在这里指手画脚。历史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没有那个历史人物是完美无瑕的。太史公著史“不虚美,不隐恶”,其不仅历史和文学水平极高,史德史品也特别高尚。《报任安书》中就毫不隐讳自己的宫刑前后的真实内心活动,不神话自己。不论太史公是纯粹的仗义执言,还是夹杂着一些私心。瑕不掩瑜,太史公开辟了中国史学的一个新时代,《史记》的光芒划破了中国历史的茫茫黑夜,《史记》不朽!太史公不朽!“渊渊读史记”一点号:“读的是《史记》,品的是人生”。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请关注“渊海杂谈”原创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