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竟然一字未刻。据清乾隆年间的《雍州金石记》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1938年编纂的《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对于为什么碑上没有碑文这一问题,世人说法各异。 ![]() 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作为一代女皇功高德大,前继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政绩超然,千载独步,唯我一人为后人所铭记,所做的功德远非文字所能表达,所以立无字碑;还有说法是武则天极其聪明,知道自己做的谋权篡位的事,天理不容,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建无字碑;李显拒刻也是一种说法,说的是唐中宗李显曾经被废过,虽然后来又恢复了,但是心里对生母武氏已经有愤恨和嫉妒之意了,所以就建了一座无字碑,为的就是让武母难堪。或是因为武皇在世时,任用酷吏,滥施酷刑,滥杀无辜,李显一直怀恨在心,对其碑文,不能苟同,搁置一边;最后又说法是,这块碑本来是有字的,但是后来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磨掉了,原因是,李隆基十分厌恶李氏江山曾经出过这种被女子谋权夺位的事。 总之,众说纷纭,事实到底为何,我们也无法考证。唯一知道的就是这块无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说得形象一点,它的确称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质巨书。这可能正符合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