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留下长孙无忌,就等于布下了一场权力大战 再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世民也是接连犯错。最早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李承乾胡作非为,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可以说,如果李承乾继位,他不会比胡亥好到那里。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或明或暗,始终受到长孙无忌的影响。长孙无忌一心要把自己的亲外甥送上皇位。作为一名希望永保权力的大臣,长孙无忌的想法本没什么错。但是作为皇帝,李世民应该看出唐王朝面临的政治危机。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和李治作为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此外还有李恪,李恪非长孙皇后亲生,而是隋炀帝的外孙,这使他皇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但李恪无疑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位。如果按照选贤而立的原则,无疑太子非李恪莫属。 但长孙无忌竭力阻止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而是想方设法使李泰或李治成为太子。唐王朝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立谁为太子,而是长孙无忌权势太大。 因此,无论是李泰,还是李恪当了皇帝,以这两位皇子的才能,一旦当了皇帝,和长孙无忌之间,必然有一场权力之战。以历史的规律来看,长孙无忌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些,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 如果是李治继承皇位,无疑对长孙无忌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李治性情柔弱,长孙无忌可以继续大权独揽,即便李治有所不满,也不大可能置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于死地。 不过即便李治不与长孙无忌进行血腥的权力大战,但长孙家族和李治的继任者之间,也必将有一场血战,这是逃不掉的。选李治当皇帝,不过时暂时将这场血战往后推迟,而不是完全化解。 但长孙无忌运气不好,遇到了武则天,将本该是长孙无忌或其子孙与李治继任者之间的权力之战,提前演变成了长孙无忌与武则天之间的血战。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武则天,长孙家族和李治的继任者之间,也必将有一场权力大战,长孙家族也必将走向覆灭。 武则天是个十分精明的政治家,在武则天面前,长孙无忌落得被逼自杀的下场,一点也不奇怪,这原本就应该是他的结局。 长孙皇后临死前,已经看出长孙家族权势太盛,即将大祸临头,因而请求李世民不要再任命长孙家族的人,让他们担任显赫的官职。然而长孙无忌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就连李世民只是忧虑武将李绩会威胁李治的皇位,却对长孙无忌的权势视而不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