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沅陵有很长一段时间为夜郎古国文明中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依据,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朗州(今常德),期间作《楚望赋》云:“武陵(西汉初年幼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国)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 ![]() 网络配图 指的是古黔中境内为夜郎各族杂居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指的是今日沅陵。这首诗被收入明代万历年间的《辰州府志》和《沅陵县志》。《唐人七绝诗释》一书为这首诗注解时特别说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因沅陵战国时为夜郎都城(中心),故梁天监十年(511年)“辟沅陵县置夜郎县”(《沅陵县志》)。 沅澧流域是我国稻作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可考的历史近7000年。可想而知,战国时期沅陵农耕十分发达。《史记》与《汉书》均称夜郎“其人皆稚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也比较吻合。既然沅陵曾是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而沅陵有夜郎王的陵墓也在情理之中。 墓葬文化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华夏远古的先民们在创造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同时也给今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在众多历史知名的墓葬文化中,发现与贵州省毕节地区夜郎国可乐遗址的套头葬文化,更因夜郎国这个充满各种历史谜团的历史古国而显得尤其神秘。 一具数千年以前的尸骨静静地躺在墓穴中,头顶套着一件铜釜,或是铁釜、铜鼓的大型金属器,有的足部也套一件铜釜或铁釜,或垫一件铜洗。这就是可乐最重要的考古现象——套头葬。可乐发现的套头葬,在国内外可谓比较独特的了。 可乐地处乌蒙山腹地,平均海拔1990米,可乐河自西向东流过。可乐遗址(古墓群)幅员9.4平方公里,由3个遗址和15个墓群组成,约有古墓上万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该地进行过多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71座,出土文物近2000件。目前发掘的墓葬尚不足4%,有“贵州考古圣地、夜郎青铜文化殷墟”的美誉。属于古代夜郎时期“南夷”民族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108座,在许多重要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套头葬”等特殊葬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