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能臣良将的知音 公元前141年,刘彻十六岁,即皇帝位,君临天下。十六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很想一展才华,有一备大的作为。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所以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征集天下贤人。消息传遍全国,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刘彻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 刘彻用人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才学,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才学,只要愿意为大汉王朝的事业奋斗,都可以得到任用。在正常的选官制度之外,刘彻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如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重臣都是从贫苦百姓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负责司法)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金日禅是匈奴王子,因战败被没入汉朝宫中养马,这样的身世竟然能够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正因为如此,刘彻时期人才济济,后世写(汉书)的班固在写到这一段时惊叹道:‘“汉之得人,于此为盛!”。 尤为突出的是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等人的重用。卫青,原本是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上养马的家奴,是连大厅都不能进的下等人,主要呆的地方就是马厩。但刘彻察知了他的本事后,把他提拔为将军,让他率兵出击匈奴。卫青也不负所托,别人打不胜的仗他能打胜,别人在大漠中迷路找不到敌人他能找到,仗越打越顺手,官越升越高,直到做了大将军这一军中最高职位。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被刘彻委以重任时还不到二十岁。刘彻认准他是个了不起的将才,放手让他领兵打仗。没想到霍去病特别争气一直把匈奴人赶到万里以外,直到多年后,霍去病死了,匈奴人一提起他还打哆嗦。着着实实地替大汉王朝出了一口恶气,不愧为一代名将! 董仲舒是一介书生,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为了刻苦攻读,曾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刘彻审阅其试卷时,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摄服,在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人速传董仲舒进官当面策问,君臣间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彻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采纳了他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把孺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张骞是一位普通的郎中(侍卫)。刘彻任命他作为汉朝的特使去联络西域各国。通过两次出使,开辟了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一千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同家的形成,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