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到北府门口,溥仪下车时,才和鹿钟麟见了面。鹿和溥仪握了手,问道:“溥先生,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答道:“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鹿笑着说:“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溥仪出宫后,他原来保存的历代帝王传国玉玺,即由警卫司令部鹿钟麟送到国务院,经由黄郛与李书城等,在后乐堂点收,交由第一科保管。有关点验宫内公私物品的手续,即由国务院下令组成清室善后委员会,设委员长1人,由李煜瀛担任,委员14人。他们是:汪兆铭、蔡元培、鹿钟麟、张壁、绍英等。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对故宫保存的历代文物进行清点、登记、整理、保管,以防止遗失或毁损。故宫的警卫由鹿钟麟派兵担任,直至国民军撤离北京时,才交由内务部接管。 11月8日,冯玉祥又以摄政内阁国务院通电全国的形式,向全国说明驱逐溥仪出宫的理由。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许,孙中山先生曾致电冯玉祥,大为赞扬。11月6日北京全城曾悬挂国旗,表示祝贺。 可是,冯的这一行动却遭到段祺瑞和清室遗老旧臣们的反对。在溥仪出宫的第二天,段祺瑞即致电冯玉祥,说冯发动北京政变后的一切做法,他都以为很对,唯有驱逐溥仪之举,觉得有些欠妥。冯接电后,立即亲自拟一电稿答复说:“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溥仪的宫廷生活:每餐饭菜能摆三四张八仙桌 ![]() 网络配图 溥仪出生的时代正处于世纪之始、朝代更迭、社会变迁、西风渐进的大变革、大动荡时代。他的特殊身份和经历的丰富、复杂、畸形。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朝的帝王无法相比的。本文作者是伪满皇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他向读者详细地介绍了这位末代皇帝的衣食住行等轶事。 服饰从袍到服 1908年,按照慈禧太后的懿旨,三岁的溥仪被抱进紫禁城,承继清朝大统,成为清朝的第十代皇帝。尽管社会动荡,朝代更替,但溥仪的童年、少年时代仍然过的是帝王生活,锦衣玉食。 紫禁城时期,溥仪的服饰较为复杂多样,即便是后来身为退位皇帝,也遵循的是大清皇帝服饰的规定,服有衮服、朝服、行服、雨服、常服等。衣服的质地,在不同季节也不相同,衣着的颜色则是皇帝独有的明黄色。在宫中举行庆典仪式时,如元旦、万岁节,溥仪都要穿上黄色的龙袍,端坐在宝座上,接受百官的朝贺。在大典时,则要穿上朝服,戴上朝冠。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讲:“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 在衣服的数量上,更是多得数不清,据溥仪自己回忆,一年到头都在做衣服,总是穿新的,一个月就做了十件皮袄,六件皮褂,二件皮紧身,三十件棉衣裤和紧身。服饰的种类也很复杂,仅一项平常穿的袍褂,一年就要更换二十八种。由于当时社会处于转型的大变革时期,西风渐进,在清朝遗老和民国官员中,有穿清朝袍褂的,有穿西式大礼服的,而在宫中,随着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到来,给溥仪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思想也活跃起来,开始崇尚西洋文明,醉心于西洋生活,他带头剪掉了辫子,脱掉长袍,学着老师穿起了西装。此后,西装几乎成了溥仪必备的服饰,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 天津时期,溥仪离开紫禁城,走下金銮殿,脱下龙袍,摆脱了宫中的清规戒律,在天津过着更加舒适和随意的寓公生活,在服饰上也更加开放和西化。除了穿长袍马褂外,更多的时间是穿西服,并且对领带也十分讲究,其花色条纹一定要与西服相符。“为了把我自己打扮得像个西洋人,我尽量利用惠罗公司、隆茂洋行等等外国商店里的衣饰、钻石,把自己装点成《老爷杂志》上的外国贵族模样。”对西服、皮鞋和眼镜是买了又买,连夹克、军服、猎装、燕尾服,甚至各式运动服无所不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