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太宗认真求谏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曾一度形成了一种直言进谏、纳谏之风。民部尚书裴矩佞于隋,也能大胆进谏力争。司马光就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在点兵年龄问题上采纳了封德彝之谏,将年龄由21岁改为18岁,下了几次诏敕,魏征则坚持认为不可,压发诏敕,唐太宗因此事盛怒,召见魏征,指责魏征固执。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可是自陛下即位以来,才短短几个月,已经有几次失信于民了,怎能使民相信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魏征一席忠言,觉得有理,反而高兴地说:“过去我总以为你固执,不悉政事,今天听了你分析国家大事,甚为中肯。如果号令不信,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呢?看来是我错了。”于是点兵仍依原制,年龄仍限制在年满21岁的壮丁中,魏征也因为敢于直谏得到唐太宗奖赏。 ![]() 网络配图 贞观元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反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意。”在这里唐太宗以史为鉴,将大禹治水与秦始皇修宫殿作比较、分析,同样是搞“建设”,为什么人们对大禹没有意见,对秦始皇却怨恨得甚至造起反来呢?原因就在于治水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修建宫殿是为了个人享受。然后说到自己原打算建造一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鉴于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修了。这时太宗才29岁,头脑是清醒的,能做到“鉴秦而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