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清朝垮塌:慈禧晚年新政改革内幕(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原因有二:
    其一,改革过于激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步伐“太猛”。因为受局势的刺激,无论是民间的立宪人士还是朝中的官僚,他们的立宪主张变得陡然激进起来,开始向政治改革的主持者施加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日俄战争后,清帝国先是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接着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确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日本一个小国都花了20年的时间酝酿才出台了一部帝国宪法,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却想用九年时间过渡到宪政国家,这无疑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方案。然而,排满主义的革命派已经连9年也等不及了。
    
    网络配图
    其二,在于中央无强力人物,政权出现真空化。慈禧突然死亡后,“王朝失去了一个最能干的人物”,“失去了维系这个解体的国家的强手”。摄政王载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这是载沣写过的一副对联,也是他性格的写照。其胞弟载涛这样评价他:“遇争优柔寡断”,“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就是这个载沣,唯恐大权旁落,极力防范袁世凯坐大,将他排斥出去,政治真空由大批从日本归来的军事留学人员填补。殊不知,这些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并不能效忠帝国,甚至在成为军方高级将领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已经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排满学说了。
    总之,当权力出现真空之际,一个小小的“保路”竟然升级为政治冲突,最终酿成了民变并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激进与真空,使“保路”成了压断帝国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新政的改革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对于大众百姓来说是个好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