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细数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15位太上皇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太上皇”一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这是死而追尊,与周朝的“太王”十分相似。至汉高祖得天下后奉其父太公曰太上皇,“太上皇”就变成了生号,后代相沿不改。
    
    网络配图
    太上皇由死后追尊之号变为生号,有段历史故事: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刘邦回到栎阳,五日一朝父亲太公。太公的家令对太公说:“天亡二日,土亡二主”,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万民之主,太公您虽然是父亲,却是皇帝的臣民,怎么能让皇帝拜臣民呢?这样,皇帝的威严就受到损害。从此以后,太公上朝,就像士卒持帚扫地那样,每到殿门口,就却退行走,以表示对皇帝的恭敬。刘邦一见大惊,马上下殿搀扶太公。太公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而乱天下之法呢?于是,刘邦从心眼里佩服家令的话,赐给家令五百斤黄金。
    这年五月丙午,刘邦便发布一道诏书,其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汉书》卷1下《高帝纪》。。
    为什么称“太上皇”而不称“太上皇帝”呢?蔡邕的解释是: “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颜师古注称:“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这是太上皇的原始含义。
    后代的“太上皇”,则自己本来就是皇帝,而以帝位传其子,自称“太上皇帝”者。从皇权的转移形态而言,它是一种皇位继承的特殊形式,即是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以“内禅”的方式,把皇位转让给儿子。
    “内禅”起源很早。“《左传》晋景公有疾,立太子州蒲为君,会诸侯伐郑。《史记》赵武灵王传国于子,惠文王自称主父。此内禅之始” 《日知录》卷14《内禅》。。考诸正史,各代以内禅的形式而成为太上皇帝者,前后共有15人。此外,还有两个人称过“太上皇”,但不是“内禅”,而是送给被废黜皇帝的一种称号。例如,晋惠帝时所发生的“八王之乱”过程中,赵王司马伦与梁王司马彤、齐王司马冏联兵诛死了皇后贾南风及其死党,司马伦一度当权。司马伦曾将晋惠帝赶到金镛城幽禁起来,称其为“太上皇”,而自己称皇帝,改元建始。又如,在隋末农民战争过程中,隋炀帝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游巡江都,而以13岁的代王侑留守京师。唐王李渊率兵攻入长安,奉立代王侑为恭帝,“尊炀帝为太上皇”《隋书》卷5《恭帝纪》。。这两个“太上皇”的出现,一个发生在“八王之乱”,一个发生在农民战争过程中,虽有“太上皇”之名,但却不具备“太上皇”的实际意义,更不是内禅,所以只能视作特例。
    中国历史上先后以“内禅”形式出现的十五个“太上皇帝”的情况如下以下:
    (1)吕光。十六国时期,后凉吕光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即“天王”位,时年五十,改年“龙飞”,“立世子绍为太子”。在位十年,“(吕)光疾甚,立其太子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晋书》卷122《吕光载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帝。
    (2)拓跋弘。北朝时期,后魏献文帝拓跋弘,12岁即帝位。此人“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曾经想禅位给他的叔父京兆王子推,因群臣反对而作罢。在位七年,派太保陆馛、太尉源贺奉皇帝玺绶,册命年仅五岁的皇太子升帝位,是为孝文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