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不但不看到金钱,还乐善好施。苏东坡的门生中,以李?家境最差。李?从小发奋,苦学不止,苏东坡赞他有“万人敌之才”。不过,李?命途多舛,屡试不第,又缺乏生财之道,生活每况愈下,经常有一顿没一顿。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时,朝廷曾赐宝马一匹,后来出知杭州,又赐一匹。对于寻常人来说,御赐之物,只字片纸都会奉为至宝,供着、藏着、收着,不轻易示人,何况还是宝马神驹?但对于苏东坡来说,此马亦凡马,也是可以换钱的商品。他见李?快揭不开锅了,慷慨地将其中一匹相送,给李?换钱,以解断炊之忧。 ![]() 网络配图 让人感动的是,为了使李?顺利脱手,苏东坡还特撰一帖文辞婉转、书法精美的《马券》,作为李?卖马的凭证:“元?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书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李一冰《苏东坡传》)不难看出,苏东坡不仅有恤人之苦的慈心,周人之急的热心,救人之穷的爱心,还有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细心。 苏东坡仕途经年,俸禄丰厚,加上平时所得润笔不菲,虽说不蓄资财,但身边的余钱剩米还是有的,否则一家二十余口,得喝西北风。然而,元丰三年(1084),他因“乌台诗案”被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便断了薪水和津贴,生活一落千丈。捉襟见肘的日子,既不能像宽裕时一样挥金如土,也不能像乞丐一样低声下气。怎么办呢?苏东坡的办法是定计划、做预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