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是黄门之下的简称,因为汉宫门都被涂成黄色,所以叫黄门。门下最初指宫中介于后宫与前殿之间的一个区域,能进出这里的都是近臣。侍中人员在黄门禁内服侍皇帝,与天子关系紧密而备受宠任。等到中书官退出机要官舞台时,门下官就义不容辞地顶替上来了,直至成为门下省。 唐朝宰相一抓一大把 宰相成临时性官职 唐政府基本沿袭隋制。三省始于魏晋,隋朝定制为政府中枢,三省首长皆为宰相。当时的行政流程是由中书负责起草诏书,然后给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没有异议,就由门下的长官审核后,交给皇帝签字,最后再交给尚书负责执行。后来中书和门下为了方便,就搬到一起开会,叫“政事堂”,也叫“中书门下”。这种制度后来被沿袭。唐朝时,经过中书门下的诏书,叫正封朱敕,而如果皇帝未经过中书门下,独自拟的诏书,则被叫作斜封墨敕。 ![]() 网络配图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也可以是宰相。所以这时的宰相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需要有一个集体议政的场所,就是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门下和皇帝关系最为亲密,因此政事堂设在此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此时宰相们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 唐高宗时,新建大明宫,此后历代皇帝都长居在此,取代原来的太极宫。这次移宫其实源于权力斗争,武则天对于太宗留下的旧中枢成员显然是不信任的,太极宫中枢三省被反对她的旧门阀贵族把控了,武则天唯有移居新宫,另立新署。移居新宫时,中书省和门下省虽随之迁入新宫,但是已被排除在宫禁之外。 到了宋代,宰相的名号被统一称为源自唐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副宰相被称为“参知政事”。“平章事”也好,“参知政事”也好,都带临时性的差遣意味。唐朝开始使职差遣,就是皇帝临时委派一人任具体职务。唐代中期以后,这种差遣性的临时宰相越来越多,而原来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如果不带“同平章事”等官衔,则已经不能参与宰相的会议了。 进行官吏铨选的吏部居于唐朝时六部之首 那我们说唐朝的“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又是哪六部呢?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是国家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居于六部之首,官吏铨选是吏部最重要的工作,开元以前,科举考试都是由吏部主持的,后来才移至礼部。户部是中央政府管理财政、民政的职能机构。户口簿籍是国家推行均田制及征税派役的根据,所以朝廷高度重视。礼部最初是国家礼仪祠祭的机关,直到科举移属礼部,礼部的地位才真正得以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