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十个方面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河北学刊》2013年3期 牛润珍 参加讨论

    六、产生了史学论争的“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思想界围绕着五个重大史学理论与学术问题所展开的大讨论。五个问题包括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农民战争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问题。这些论题或沿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或为新提出的命题,都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并不是有人所说的“假问题”、“伪问题”。至于讨论中所受极端政治的干扰则另当别论,然命题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因为建设完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绕不开这些问题。这场讨论产生了一大批史学名家,如宁可、林甘泉、孙祚民、李文海、何芳川等。拓展出诸多研究领域,如魏晋南北朝史、明清史、经济史等;又因缘于这场讨论而撰成的史学名著也不在少数,如尚钺《中国历史纲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等。
    七、史料的整理与新材料的运用
    20世纪初,甲骨金文、敦煌文书、汉晋简牍、明清档案等新材料的发现,推动了近代史学的发展。郭沫若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深刻感受到材料支持的重要性,于是不得不下大气力整理金文,撰成《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以后又主持编成《甲骨文合集》。吕振羽撰《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大量征引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考古新资料,推证中国原始社会状况。1950年代初,郭沫若又利用安阳殷墟墓葬发掘材料,说明殷代是奴隶社会。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必须有翔实的资料基础。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甲骨、金文、简牍、敦煌文书、明清档案、石刻以及大量的近现代史资料大都作了系统整理。如《近代史资料丛刊》所包括的《太平天国史料》、《义和团运动史料》、《辛亥革命史料》等。史料整理与新材料的运用都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八、旧方法的借鉴与新方法的引进
    传统的考据方法多在某一具体问题之下,尽可能地将相关资料凑齐,分类梳理,归纳出一个看法,并进一步找出同类问题的通例。这样的方法虽不适合宏大或抽象问题的观察与研究,但其归纳类例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它与唯物史观所主张的总结规律在方向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唯物史观强调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而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多种多样,而且更重视综合的运用与整体的考虑,不仅注意旧方法的借鉴,还重视新方法的引进,包括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借鉴与运用。唯物史观引发了史学研究方法上的革命,特别是新时期破除了单一的阶级分析法之后,各种方法引介、试验,促进了中国史学事业的繁荣。
    九、史学自身的总结与认识的深化
    梁启超“新史学”是在总结中国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同样,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也需要以史学自身的总结为基础。但唯物史观影响下的史学总结并不同于“新史学”,它是将中国史学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总结以往的一切研究成果,在总结中寻找、归纳并阐明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进而引导史学的发展。由于这样的认识,自196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史学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白寿彝、吴泽、杨翼骧、尹达等著名史学家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不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专门人才,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史学自身的总结不仅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学科,即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还深化了人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认识。
    十、历史研究新思维模式的建立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古人讲变易,认识到殷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的变化,但多就变化的现象来归纳。司马迁提出“三五之变”,三十年小变,五百年大变;或曰之为一治一乱;或称之为分、合相替。论学术也多就学术论学术,习惯于“以史证经”、“经史互证”、“以字证经”、“以经证字”,由此又衍生出“史诗互证”。唯物史观主张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历史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强调生产工具、生产力、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学人思考历史兴衰变化开启了一条新思路。同样,它将学术与社会经济打通,引导学者思考某一特定时代的学术,其背后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人们思想认识的程度如何,社会的变迁、转型与史学的发展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学人参与社会与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在事物相互关系和变动中,寻找事物变化的直接与间接原因、根本与终极原因,由因及果,获取对历史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唯物史观不仅为历史研究构建了新的思维模式,同时也为历史学科开启了一条科学化的道路。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影响也是带有决定性的,由此而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把握着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
    作者简介:牛润珍(1954-),男,河北省成安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史及民国学术史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