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尺牍文献:补史之缺 纠史之偏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本报记者 李玉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目前存世的尺牍文献多为明清以来的书信,其中呈现出人际交往的诸多细节,涉及通信人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这些大量的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鱼雁传书”是古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体验,传世的尺牍(书信)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内容,也成为一笔宝贵的文献遗产。尺牍作为文体而形成的文献类型,是自古以来数量十分丰富的文献专题,在中国文献史上,它也是最具有艺术形式与内涵的文献类别之一。现存的尺牍文献,主要有考古发现的简牍实物、传世的纸本尺牍原件,以及被编入古籍印本或写本中的尺牍文本。随着尺牍文献的陆续整理、出版,它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其所蕴含的丰富价值愈发凸显。尺牍文献的研究价值在何处?尺牍文献整理现状如何?其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如何延续?记者就此对相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为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尺牍文献“补史之缺、纠史之偏”的价值正在凸显。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黄显功告诉记者,目前存世的尺牍文献多为明清以来的书信,其中呈现出人际交往的诸多细节,涉及通信人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这些大量的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尺牍的文学性曾经是尺牍文献的重要取向,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诸多优美的书信体散文。”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认为,现存尺牍文献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或能补充基本史料不足,或能纠正史实判定之偏,因此史料价值不容小觑。
    黄显功也对尺牍文献的史料价值十分看好,“尺牍的史料价值在于真实性”,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尺牍是人物研究最直接的史料,为考察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细节。
    据介绍,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清至当代尺牍原件达13万余通,居国内各大图书馆前列。近年来,随着《中国尺牍文献》、《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等学术成果的出版,尺牍文献的研究价值与重要作用愈加为学界所重视。
    稀缺文献开放不足
    尽管尺牍文献数量庞大,但分散于全国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科研机构中;同时,收藏机构所保有的尺牍文献开放度不足,其保存仍处较封闭状态,这为学界利用尺牍文献开展研究带来不便。
    “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尺牍文献的自身特点”,黄显功认为,书信的唯一性决定了其稀缺性,很多机构将书信视为文物,担心公开后受到损坏。“目前出版的尺牍文献资料只占全国各机构收藏数量的极小部分”,陈正宏表示,这使学术界对未公开尺牍的内容和价值了解甚少。
    尺牍文献如何能被学术研究更好地利用?黄显功建议,将尺牍原件扫描加以数字化,这样既不损伤原件,又可以开发其使用价值。以上海图书馆藏16万卷盛宣怀档案为例,其中书信比例达50%以上,图书馆花费10年时间将盛宣怀档案整理、编目,并将原件扫描实现数字化,陆续公开在网络平台上,给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在尺牍文献的整理和编目工作之外,建立统一的开放性发布平台,为学界所知所用,尺牍文献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显现。
    尺牍辨识难度很大
    尺牍文献的整理是一项艰巨工程,涉及辨识、整理、编目、公布等诸多环节,其中辨识工作系最大难点。受访学者表示,由于古代、近代书信多是毛笔书写,字体多为行书、草书,对文字的判读尤须精准,以确定书信的内容。除此之外,年代的考订也是公认的难题,许多尺牍没有明确的时间标注,需整理者与引用者依据内容与作者生平等斟酌判定。
    在辨识工作中,判断真伪更是至关重要。“书信是非常容易伪造的”,陈正宏告诉记者,与书法作品不同,书信因人的心情迥异而书体多端,这为笔迹鉴定设置了障碍。“晚清名人书信的造假情况尤为严重”,黄显功说,即使在已刊布的出版物中,经学者研究发现仍有不少伪造书信。因此,辨伪成为尺牍文献整理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尺牍文献没有古籍文献开放程度高,原因也正在于书信辨识的难度很大。”陈正宏进一步表示,研究者在使用非实物原件类的尺牍文献时,尤须注意是否有人为了避讳、美化而对收入别集或总集里的书信进行删改,因此需要和其他研究素材相互佐证,开展学术研究。
    文字交流形式仍将延续
    正在做琉球汉文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陈正宏注意到,明清时期东亚各国之间的往来书信都用汉文书写,这不仅表明汉文是当时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也说明尺牍文献存在于整个汉文化圈内。他希望研究者能够将尺牍文献的视野扩展到东亚地区,展开地区性的合作研究。
    “传统尺牍与现代电子邮件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文学性和礼仪性”,他认为,尺牍表现出细致、亲近的人际交往形式,尤为强调互相尊重、彬彬有礼,作为一种文化特征,这构成了东亚地区尺牍文献研究的合作基础。
    “书信更能体现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交流,比其他文献更加细腻、真实,反映了当时人的鲜活面貌和原生态生活。”陈正宏说,虽然现在人们已很少通过书写、邮寄的方式进行交流,但通信这种交流形式一直存在。
    “尺牍的实质内容并没有退出我们的生活”,黄显功也表示,从“一纸飞鸿”到“一指飞信”,书信的社会性功能依然存在,并且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以电子邮件、短信等形式实现延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