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地,中南与东南是平原。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地区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接壤地带,是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发生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 生物考古学的新视角 因地处四方交通要冲,北京一直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周初,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汉武帝破匈奴后,将乌桓迁至塞外,北京地区在汉代已属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受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汉人和汉文化的扩散,势必会给北京地区古代人群和文化带来强烈冲击。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地区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人群构成情况、生长发育水平、种系源流等信息,进而为揭露和复原古代社会,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形成过程,提供一个全新的生物考古学视角。 西屯遗址地处北京市延庆县城西约2公里处,墓地北靠燕山余脉冠帽山,南临妫水河。该墓地共发掘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490座,墓葬人骨数量较多且保存情况完好,为我们揭示汉代以后北京人群的体质特征,提供了一份可信的人类学资料。对西屯墓地人骨遗骸的生物考古学考察,一方面填补了华北地区历史阶段体质人类学研究工作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汉代北京地区人群间基因的交流与融合、区域性体质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 西屯墓地古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西屯墓地共鉴定人骨标本510例,年龄段明确者446例,性别明确者406例,男女性别比为0.75∶1。汉代至明清时期人群的平均死亡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平均死亡年龄高于女性现象,自汉代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汉代组死亡高峰期集中在壮年,北朝组和明清组则集中在中年,反映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人的寿命表现出增加的规律。 形态学比较结果显示,西屯汉代组古代居民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关系最密切,与代表东北亚蒙古人种的爱斯基摩人群存在一定相似性,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蒙古组和通古斯组的关系最为疏远。在与古代组的比较中,西屯汉代组古代居民体质特征与玉皇庙东周时期古代居民非常接近,同时也与关中地区周代居民、汉唐居民存在着较近的遗传学距离,表明西屯汉代居民一方面传承了本地东周时期戎狄人群的基因;另一方面,其体质特征同时应该受到了陕西周族人群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二者混合的性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