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研究要从特殊上升到普遍 闽学研究居于思想史的考察,有一个正确的史观很要紧。陈寅恪说,中国文化中的三纲六纪之说,为抽象理想的最高境界。然不能不有所依托,其所依托及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为最要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 近代以来,两种救国方案,即思想改造论和社会改造论,反映了两种历史观之争。但最终,依据唯物史观提出的社会改造论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胜利的道路。 离开唯物史观,很难把握近代以来文化新统的本质。张岱年和冯契都曾明确提出建立中国文化新统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不是只有一个传统,而是存在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传统,一个是近代传统。正是这个近代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哲学展开,应重点接续近代传统而继往开来。是否承认这个传统,以及这个传统的内核是什么,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真正基础。 自近代以来,由严复、梁启超发动的史学革命本质上是历史观的革命,表现为从天命史观到人定史观、从帝王史观到民众史观的转变。严、梁二人均提出去君史、写民史、中民权,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为唯物史观的传入奠定了历史观的基础。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迁的主旋律。陈寅恪主张治文化史时应具有“纵贯之眼光”和“史学之通识”。毛泽东提出的全面历史的方法、古今中外法,就是把问题放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当作具体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以,闽学研究要树立大儒学观、大哲学观,要把理学与数本论、气本论、心本论、性本论、国体论,要把湘学、浙学、闽学融合起来,不要对立起来。我们研究的是地域文化,是文化本身,要从特殊上升到普遍,进而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独特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线是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唯物史观的引进和传播,是中华民族长期探索的结果,它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融合会通的核心和灵魂。从包容性发展到亚太经济共同体共同发展,我们已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话语体系。我们期待中国哲学在人生观、价值观、精神家园建设方面作出义不容辞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