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滋养时代 从辩证观点来看,一方面,时代孕育了史学;另一方面,时代所孕育的史学必定是时代所需要的,史学对时代有滋养作用。史学滋养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史学中寻求历史借鉴。以史为鉴,是史学滋养时代最重要的功能。三千多年前,周公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借鉴思想。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说过:“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目的是以史为鉴,这道出了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用。一千多年前,司马光在关于《资治通鉴》的《进书表》中写道:修撰《资治通鉴》,重点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入史,目的是希望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集团“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这就把历史借鉴的意义讲得十分清楚了。 从史学中参透做人原则。中国史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各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气质的人。阅读他们的传记,品味他们的人生,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可以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司马迁是最早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的史学家,他立传的标准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文武大臣、英雄豪杰、市井小民,在司马迁笔下都被写得栩栩如生,读来耐人寻味。诚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所说:“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史学对于时代的重要价值所在。 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历代史书所记包罗万象,举凡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军事、天文、地理、民俗以及各种制度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是历史智慧的渊薮、前贤思想的宝藏。清人王夫之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他认为,史学中所蕴含的“得失之枢机”可为后人“效法”,可为“来者师”。拿政治智慧来说,如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一书,记唐太宗与大臣讨论治国理政方略,历史经验与现实决策紧密结合,多有发人深省处,为历代所重视。历史上,《贞观政要》被译成契丹文、女真文和蒙古文,受到广泛重视。 从史学中认识文明传承的连续性。我国史学历来十分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发展,孔子讲三代之礼,司马谈称赞周公、孔子对历史连续性表述方面的贡献,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具体地写出了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约三千年的历史进程,这些论述本质上都是在讲历史的连续性发展。自班固《汉书》问世后,尤其是唐代设立史馆把修撰前朝史作为史馆修史活动的重要方面,于是历代王朝为前朝修史成为制度,自《史记》至清修《明史》,凡“二十四史”,成为记录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主要历史文献。这种对历史发展连续性的重视以及为此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对于增强国人的历史意识、维护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史学与时代互动形成优良史学传统 在时代孕育史学和史学滋养时代的辩证关系中,积两千多年的发展,我国史学逐渐形成自身的优良传统,如人本主义传统、史学审美传统、史家修养传统等。这些优良传统,经历代史学家的阐发不断丰富了原有的内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当下,我们要从时代与史学的互动中推动我国史学发展,尤其要注意弘扬以下三个传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