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影响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囿于8年抗战时期,而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之中。抗战胜利后4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并不是仅仅因为抗战胜利后几年国共两党的表现,而是国共两党在28年包括8年抗战的历史长途中水到渠成的结果。 历史事实、历史认识和历史话语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历史意义的显现形态,形成历史呈现中的价值判断。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展开。 第一,坚定的意志。 坚定意志体现于民族大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就中国共产党而言,意味着为了民族大义,不计十年前国民党“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之前嫌和仇恨(据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及其他反动势力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有31万多人),化十年之敌为友。这是中国共产党非凡意志的体现。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历史关头,当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在一片“杀蒋”的吼声中,为了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赞同杀蒋介石,而且在事变后的第二天,就明确指出“不把反蒋抗日并列”,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之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为了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人摘下戴了十年的红军帽,与追杀了自己十年的国民党又一次合作,从而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 坚定意志反映在红心永恒。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也是共产党人思想认识统一的过程。红五星变成青天白日,红军指战员虽然一开始从感情上不能接受,但明白这是党的决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动员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时,毛泽东坚定并幽默地说,红军的名称取消了,服装换掉了,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性质丝毫没有改变。这好比北方的白皮红心萝卜。 坚定意志体现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曲折过程中。抗战时期存在关系中国亡国与否的民族矛盾和关系能否将全民族抗战坚持到底以及战后走向的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打退国民党多次反共高潮,特别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使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能放下抗战旗帜。同样,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最艰难的时候,毛泽东采纳李鼎铭提出的意见号召各抗日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也正是奇迹成就了抗战的历史。 第二,思想的引领。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抗日救亡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对包括社会思潮在内的社会思想意识进行有效引领,主要有:一是全面抗战之初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二是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在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心怀世界大势,纵览中国近现代史,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对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作出了预测和判断。三是对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作了科学分析。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汪精卫集团、蒋介石集团对三民主义采取“我田引水”式的办法。日本则对三民主义极为害怕,如板垣征四郎所说:“日本把三民主义看成危险的东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在“以华制华”和“政治诱降为主”的策略转变中,转而利用三民主义,声称应加以“修正”,以与“建设东亚新秩序”相一致,并打出了“纯正三民主义”招牌,由此,汪精卫的“三民主义”出笼了。与此同时,在抗日阵营内部,还出现了在蒋介石集团大力支持下的以反对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为主旨的叶青的“三民主义”。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引领三民主义问题,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思想理论战线的迫切需要,是抗日救亡的迫切需要。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决定:“加强党内对三民主义的深刻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三民主义真假辨别论、三民主义新旧区分论、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关系论的辨析,实现了对社会思想意识的有效引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