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学界热议习近平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报 newdu 参加讨论

    霍松林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中华民族素有“以史为鉴”的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前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还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中国道路源自以史为鉴的道路进步;中国道路的选择,来自立足本土的中国实践发展的历史性生成逻辑和现实经验的总结;中国文化本自古为今用的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承自源远流长的精神志气。这便是我们在今天充分展现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我们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
    鉴往知来,可以知兴替。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学界应致力于以学术创新的方式,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研究,承担起为人类从历史走向未来,提供智力支持的时代任务。这必将为中国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产生深远的影响。
    杨华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来到中国的历程,跟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历史大致相同。中国正在建立大国形象。这种大国形象,也体现在学术上。近年来,世界性的一级学术大会相继在中国举行,可谓国运所至,学运所至,势之必然。
    此次大会,是让全世界历史学同行认识和理解中国文明史的一大契机。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太过于强调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对中国文明史的独特个性揭示得很不充分。国外对中国历史的忽视,是欧洲中心论或文明一元论的结果。
    最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到“中国元素”的存在,逐渐从“民族志”式的观照中摆脱出来,走近或走进中国。在海外汉学界,自1984年柯恩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提出“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以来,不断出现“重新评价中国”、“重新理解中国”的声音,便是这种趋势。
    不过,在汉学界之外,让全世界的历史学界都对中国文明史的独特历程加以瞩目,还需要耐心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