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名家自画像在海内外拍卖市场中大受追捧且屡创价格纪录,一股名家自画像收藏投资之风开始兴起。在保利香港2015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中,《自画像(行进者)》起拍价600万港元,最终以900万港元落槌。分析人士表示,名家自画像受追捧有其必然性,是名人效应加上艺术价值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名家自画像真实记录画家的形象和特点,而且属于稀有题材,存世量稀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 自画像作为艺术家自我描绘的肖像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画像与风景画一样也是从西方宗教绘画中逐渐分化出来的,这一分化过程不仅标示着绘画艺术的类别细化趋势,还关乎绘画者的身份地位,从单纯艺术门类来说,自画像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艺术本身也是一种促进。 早期从事绘画活动的西方画家并没有被上等社会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画家们只是被视作卑微的手工艺人甚至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当然也更无资格把自己的形象描绘于画面中,因此自画像在西方早期绘画中鲜有所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崛起的时代,达芬奇、丢勒等著名绘画艺术家强烈地表达着自我。起初画家们只是在绘画作品的一角留下自己的形象以作生动的签名,后来画家自我形象所占据的画面空间越来越大,并逐渐将自己的形象置于画面中央。这绝非是画家简单的自娱自乐,这显示出艺术家社会地位与自信力的提高,画家们所展示与炫耀的社会地位、自身涵养、服饰仪态等实际上已经在向更为成熟、生动的自画像题材迈进,成为重塑自我理想与愿望的鲜明写照。 自画像的历史经历了近8个世纪,随着画家自我意识的增强、审视自身的表达方法不断更新、对生命的领悟愈加深刻,自画像艺术也不断传承、发展,终于成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之一,历史上涌现出众多自画像大师,如达·芬奇、丢勒、伦勃朗、库尔贝、凡·高、毕加索等。 历史上留下的自画像,大部分都不是为了销售而画,这就导致了画家自画像作品数量稀少,但同时也决定了名家自画像作品极高的收藏价值。名家自画像的数量一般在画家作品中占了极小比重,即使像凡·高一生画了几十幅,在他存世作品中仍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数量稀少,自然会吸引众多收藏家的极大关注。1998年美国纽约市场上曾出现凡·高的《没胡子的自画像》,最后拍出7150万美元的高价,这远远高出其大多数静物画的价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