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我已向杰弗拉吉·梅塔医生咨询了援华医疗队的事……他告诉我此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生命危险、中断学业和失去工作机会等。我已递交了申请,希望通过展现我的真诚和优点能被选上。”1938年7月5日,身在孟买的印度医生柯棣华给远在家乡的父亲的家书中如此写道。一个多月后,柯棣华踏上远赴中国的邮轮,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书信成了他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方式。 虽然已是94岁高龄,柯棣华的三妹玛诺拉玛依然记得哥哥临别时的情景:“家里对他的决定感到不安,因为战争正在进行,谁都知道这一去风险很大。父亲劝他留下,希望他能留在家里开的诊所赚钱补贴家用。但他坚持说,‘我们的邻居中国正在遭受侵略,我必须去。’哥哥临走前告诉我,他几个月后就回来。”但玛诺拉玛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沙玛丽是柯棣华的大哥曼杰什之女,她家的客厅里摆放着柯棣华医生和他的中国籍妻子郭庆兰的照片,客厅的橱柜里陈列着中国领导人赠送的礼品,这一切让人觉得柯棣华医生并未走远。“我们创立了柯棣华纪念医院,兼顾收集有关柯棣华医生的纪念物品。他在中国时给家人、朋友写了60多封信,我们已将原件送给了博物馆。”沙玛丽告诉记者。 柯棣华离开印度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我父亲写信给柯棣华,让他回国,安慰悲伤过度的母亲,但他还是没回来。”沙玛丽告诉记者。1939年1月16日,已在重庆展开工作的柯棣华给大哥回了信,信中说重庆遭到空袭,“我看到人们从废墟中拖出遇难者的遗体,有男人、女人和无辜的孩子,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要遭遇如此劫难……请尽最大努力安慰妈妈,不能帮上忙非常遗憾。”面对着家庭的不幸和中国人民的苦难,柯棣华毅然决定留下与中国人民共患难。 1939年2月,柯棣华抵达延安。延安平等和自由的气息让他为之一振。但延安的生活是清苦的,“一日三餐,小米饭,不放盐的蔬菜,茶也清淡无糖……唯一的水果就是黄瓜”。边区生活也是危险的。他在1941年1月16日写信给另外一名援华医生巴苏华:“你离开一个月之后,敌人的扫荡如期而至。这次敌人可不是闹着玩的,出动了两万人,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都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行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柯棣华在1941年指导完成450多例外科手术,并在1942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柯棣华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永远尊敬。“周恩来总理访印时,我和母亲收到邀请参与会见,当周总理得知我们就是柯棣华的亲属时,他走了过来,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玛诺拉玛回忆道。柯棣华一家与中国的缘分并未结束。沙玛丽告诉记者,她远在纽约的两岁小孙女正在学习汉语,说着便打开电脑里的一段视频,一个小女孩正稚声稚气用汉语数数,“一、二、三。” (人民日报孟买5月27日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