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英国、德国、荷兰、美国、土耳其等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十分活跃,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学派,例如,德国的概念史学派、英国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史学派、法国的话语分析学派,等等。同时,中国学界也已开始进入这一学术领域耕耘探索。有论者指出,概念史研究直指社会建构的基础,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下,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当如何发展?如何观照中国现实?本期“学海观潮”邀请相关学者对此发表看法。 对话人 李宏图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周保巍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改变历史研究与书写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概念史的缘起是什么?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哪些范式或学派? 李宏图: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对很多词汇展开历史的溯源,形成了概念史研究的前奏。其实更早一些,概念史的名称没有出现时,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就已经注意到1789—1848年间出现了一些新的政治和经济词汇,例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贵族、铁路、自由、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社会科学家、工程师、无产阶级等。 概念是具有实体性意义的聚集。因此,词汇必须经过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不断被使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指向功能,并被固定和认可,才能成为“概念”。霍布斯鲍姆所列出的那些词汇就是经历这个过程才发展成为概念的。 社会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社会活动的展开更是以概念为基础。某个概念一直在使用,或在同一个时期被不同的人所使用,其含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概念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历史的载体。而对概念内涵的考察,自然也就成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一些历史学家,如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和德国的莱因哈德·考泽莱克,开创出了概念史研究,为历史研究和书写方式带来了很大变化。概念史研究属于思想史研究的分支。 以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是概念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团体。1978年,他出版了《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是“概念史”的开拓性著作,甫一出版便获得好评,并于次年获得沃尔夫森学术奖。斯金纳引入了语言理论对“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考察,历史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使用概念”的历史。 周保巍:德国的概念史基本上是与英语世界中的概念史同时起步的,而且取得了同样令人瞩目的成绩,领导者是考泽莱克。作为主要的发起人和开拓者,考泽莱克与同僚一道主编了一套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概念史辞典《历史中的基本概念》,1972—1997年间共出版9卷。德国概念史研究的队伍日渐壮大,时至今日,由考泽莱克的弟子、德国吉森大学的拉尔夫·莱切哈德所领衔的第二代学人已开始挑起大梁,并开拓创新,强化了与“心态史”和“新社会文化史”的结合,继续推动概念史研究向前发展。 在德国概念史的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采取了一种集腋成裘式的操作模式,旨在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并试图在范围和广度上成就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著述。相比而言,英语世界中的概念史研究则大部分各自为战,不存在单一的研究路径和研究程序,并且在雄心和概念选取方面更具有选择性,而不是百科全书式的。而德语世界中的这种团队工作模式,被引入到北欧国家,用于概念史的跨国比较研究。 总的来说,在德国,概念史可以被视为是达至社会史的一种路径。概念史不是以其自身为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用以强调对社会史或经济史具有促进作用的语言和语义分析的重要性。概念史的社会史取向,也在第二代概念史的实践者身上得到了延续。如莱切哈德在其主编的《手册》中就主张,概念史研究应该更多地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概念”的社会边界和社会功能上,思考概念是如何具体地“表征”社会,并更多地关注交流沟通、公共领域和媒介。 法国对于概念史的重要实践之一表现在政治史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法国学者从历史、哲学等角度对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史,皮埃尔·罗桑瓦龙将其命名为政治概念史。罗桑瓦龙认为,政治概念史的目的在于理解政治合法性的形成和演变,而这种合法性建立在对于诸表象体系的描述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思想史不同,一方面,政治概念史研究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一些社会团体以什么方式得以建构,寻求找到让他们感到迷惑的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政治概念史研究现实及其表象间永久存在的交互关系所发挥的作用的历史。另外,有学者认为,受心态史传统的影响,政治概念史还非常重视话语、语言,并从中获取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