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心构筑包装的一系列侵略理论 近代日本人的国际观是在“东洋对西洋、文明对野蛮”的框架内形成的。在按道德划线时日本把自己划归东洋,在按文明划线时日本又把自己划归西洋。日本自视为“东洋内部的小西洋”,视自己为亚洲文明的中心,并负有“促进清韩两国国内改革”的责任感。 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在其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它从“兴亚”到“侵亚”的质变历程。经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如何利用亚细亚主义理论,在排除欧美影响的同时扩张日本在亚洲的“权益”,并使自己侵略亚洲的行为正当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兜售“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与英美争夺亚洲利益成为日本大陆政策的终极目标。 1940年8月1日,第二次近卫内阁将“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正式公布,其目的是想趁英法荷无暇东顾之机夺取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南亚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势力范围从东亚扩展到南亚。日本打出“共存共荣”旗号,企图使掠夺亚洲正当化。1940年9月,日本在入侵法属北越的同时与德国和意大利缔结三国军事同盟,以便继续“南进”抢占殖民地。1942年2月23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对“大东亚共荣圈”的地理范围做了确切划定,即指“日满支及从东经90度到东经180度之间的南纬10度以北的南北诸地区”。1943年11月“大东亚会议”在东京召开,这是以“大日本帝国”为家长的“家族会议”。出席会议的六国均为日本扶持的傀儡政府。会议所通过的“大东亚共同宣言”共有五条,前四条“共存共荣”、“自主独立”、“相互尊重”、“紧密提携”都是冠冕堂皇之语,最后一条“开放资源,以此为进军世界做贡献”,才是宣言的实质内容。 从字面看,“大东亚共荣圈”应是东亚以及东南亚各国共同繁荣之意,但从日本的所作所为看,它不过是日本精心构筑的“一国特殊利益圈”。在这个利益圈内,亚洲各国只有为日本的繁荣提供资源和方便条件的义务,而没有与其共同分享利益的权利。日本在圈内实行军政统治,开展“皇民化”运动。嘴上说支持亚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但每到一处日本都大肆掠夺当地的资源,并将该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就是要亚洲各国绝对服从日本,贡献资源,保证日本与西方殖民主义者争霸的需要。日本政府一边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一边把攫取亚洲的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极端的国家利己主义本身就与亚洲精神、亚洲价值观格格不入。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也许有人确实相信自己是为了解放亚洲而战,但不能因此就说这是一场解放战争,而非侵略战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