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历史理论是对历史事实和社会发展真实历程的抽象性概括,史学理论的建设基础也应当来自历史学发展状况和发展历程的总结。这里仍然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历史哲学的范畴和观念。对史学发展状况予以总结的学科,就是史学史。不言而喻,史学理论应当以史学史的研究为基点,从史学史研究的可信成果出发,抽象出理论化的论断,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中国史学史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作为史学理论建设的知识基础,中国史学史不能缺位;而根据中国的史学发展史且参照西方史学史,这样得出的史学理论,毫无疑问会带有中国史学遗产中的概念、命题与思想因素,即具有明显的中国话语特色,这应是史学理论建设的特点之一,也是其优点之一。 中国史学在长足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概念组合,如表达史家必备资质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等概念,反映史籍存在官修、私修以及不同级别的国史、野史、正史、杂史等概念,说明史学社会功能的鉴戒、资治、经世等概念,彰显治史准则的直书、实录、实事求是等概念,归纳史书编纂方式和内容范围的体例、书法、通史、断代史等概念,揭示史学内在结构和层次的“事”、“义”、“文”概念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概念经过整合与新的阐释之后,大多能融会到当代史学理论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只有灌注了当代思想和精神的历史才是“真历史”,史家思想之外,“事实其实并不存在”。而中国传统史学关于区分史学“事”、“义”、“文”层次的理念,即可破解克罗齐的观点,北宋史家吴缜说:“夫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至于事得其实矣,而褒贬、文采则阙焉,虽未能成书,犹不失为史之意。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矣。”作为历史思想的“义”是附从于史事的,二者关系不能颠倒,也不可搅合一团,克罗齐的主观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建设中国的史学理论,并非盲目排外、闭门造车。相反,史学理论的探索,应当观照古今中外的史学发展状况,外来史学理论的优秀成果,需要认真鉴别和汲取精华。但无论如何,总结和概括几千年来中国史学以及史学思想的发展,必须得到格外关注,更多地用中国话语发展当代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建设的前景 在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更新,史学理论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