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历史解读 >

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光明日报 张箭 参加讨论

    玉米起源于中美洲,在墨西哥高原最早得到驯化,是印第安人利用、培育、种植、发展成功的一种重要的粮食和多用途作物。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玉米驯化和人工种植出现于墨西哥高原的巴尔萨斯河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到地理大发现时代,玉米生产已遍布美洲各地,成为印第安人最主要的农作物和主粮。
    一
    公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西渡大西洋探索去东方的新航路,抵达美洲加勒比海(今巴哈马联邦的圣萨尔瓦多岛),从此开始了欧洲人探察、殖民、移民美洲的漫漫历程,也开启了美洲农作物向旧大陆传播的复杂过程。
    哥伦布首次来到美洲后就发现了“玉米”。他在1492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提到玉米并说“这个岛(指费迪南岛——今长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11月15日哥伦布日记中所记载的农作物就更加明白详细了:“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岛)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班牙语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这种奇特的作物引起探险队员们极大的兴趣。试着品尝后,哥伦布一行对它大加赞赏,因为它“味道既好吃,又能烤食、又能炒食、又能磨面”。1493年3月,探险船队回到西班牙,哥伦布带回了玉米。在他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礼品中,就有一包金黄的玉米粒。但最初西班牙君臣对这些作物种子不太重视,束之高阁。
    1493年9月,哥伦布在西班牙朝野的一致赞赏下率17条船约两千人的庞大船队再次航渡美洲,企图扩大和发展探险成果并殖民移民美洲——所谓“西印度”地区。但由于食品短缺、疾病流行,又没有找到想象中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再加上一部分人失望、埋怨、鼓噪,哥伦布只好将12条船近1500人于1494年2月打发回国,这些人于3月初回到西班牙。其中一个名叫安格勒利亚的人把一包老玉米粒和自己的手稿《在新世界的头十周》献给了此次远行的资助人。从此,玉米开始被好奇的人们在西班牙试种、扩散。参加了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葡萄牙水手也把玉米传入了葡萄牙试种。而一试种,玉米自身的各种优点就显示出来了,诸如耐寒、耐瘠、耐旱、高产、抗(病虫害)性强、生长期短、栽培管理收获加工简单、果实耐储存、食用时加工品种多样、营养和口感不错、粮菜饲料多用途等等,于是玉米种植很快就蔓延开来。此后30年便传遍欧洲各地和北非,特别是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当时统治着欧洲的巴尔干地区)。
    玉米在1494年就传入了意大利,在16世纪初成为大宗食品,一般被做成玉米粥食用。1532年玉米成为博洛尼亚大学植物园收集的一种植物,1535年已开始在威尼斯试种。而威尼斯和土耳其当时有着大量的贸易,玉米很可能从威尼斯传入土耳其,又从土耳其传回德国。因此德国一度称玉米为土耳其谷。
    二
    早在1494年12月,意大利学者尼科罗·西拉斯奥在帕维亚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就首次记载了欧洲种有美洲谷类作物,并对它有所描绘,但未给其命名。英国学者彼得·马特在1511年出版的《新世界的十几年》一书中较详细地描述了玉米,不过到1516出修订版时才命名为玉米/玉蜀黍。该书记载玉米种植已遍布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到意大利米兰的广大地区。长期居住在西属美洲的西班牙史家奥维多于1526年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1537年又出版了《西印度自然通史》。在这两本书中,奥维多对美洲的自然环境做了大量介绍,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奥维多是首位对玉米进行准确、系统、科学描述的欧洲学者。从此之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
    法国植物学家让·鲁埃尔1536年编制的植物图录已列入了玉米。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在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已有名为“土耳其麦”的玉米图像,这是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出版的玉米植株全图。这幅画画得写实逼真,惟妙惟肖,具有植物学、农学、美术学、历史学、文物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上半叶,乌迪内地区的玉米价格在低于小麦价格20%~50%的区间起伏。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
    1611年前后,玉米栽培同时出现于克罗地亚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郊区,并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到18世纪玉米在巴尔干地区已相当普遍。
    由于玉米耐寒,在一些地区可以代作冬季谷类作物栽培,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实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作物的复合种植方式大大改变了意大利乃至西欧和欧洲的农田景观,同时也大大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
    三
    玉米在欧洲的发展比较顺利,但也偶有波折。1730年前后,噶斯帕·卡萨尔博士在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城地区行医巡诊。他在这里发现了一种新奇的病。卡萨尔详述了它的症状,总结为三大点,即皮炎、痢疾和痴呆。卡萨尔细心地注意到患者的一日三餐主要是玉米。此病后来被西方人定名为佩拉格拉病,中国现代医学称之为糙皮病、蜀黍红斑、烟酸缺乏症等。此病其实饮食丰富就可避免,比如多吃肉蛋奶豆类花生绿叶蔬菜等。印第安人因豆类花生蔬菜吃得多,基本上不存在此病。因该病仅限于少数过分依赖玉米的赤贫居民,故仍不能阻碍玉米在欧洲的发展与普及。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系,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四川大学“学科前沿与学术及交叉项目”[skqy201215,skzd20121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